盛筵开席,来食乜?
作者: 新作文
关于《燕食记》本身
“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
吾每日三省吾身:
早上吃什么?
中午吃什么?
晚上吃什么?
人生在世。“吃”之一字,贯穿了我们的生命。“吃”不只是本书的灵魂,更是我们的人生线索。
《燕食记》讲述了岭南百年老字号同钦楼盛传将在年底结业。一帮老伙计力挽狂澜,盘下店面。同钦楼已退休的主厨荣贻生师傅,道出个中缘由……小说沿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见证辛亥革命以来粤港经历的时代风云兴变。笔触深入近代岭南的聚散流徙,从商贾政客、革命志士、钟鼎之族、行会巨头等传奇人物到市井民生,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
在这本书里,味道不只是味道,更是人、情、味三位一体的存在。作者以时代为背景燃起了人间烟火,勾勒属于食物的“清明上河图”。食物的香气氤氲在书页间,好像袅袅炊烟流散在人群里……
关于作者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它的厚度,有人望而却步。
“这也太厚了,什么时候能读完啊?”
也有人兴致勃勃。
“葛亮的书都好看,一口气儿就看完了。”
还有人被“美色”迷惑。
“葛亮还挺帅,我要好好看看帅哥的大作。”
关于这位帅哥,是这样的。葛亮,1978年出生,原籍南京,现居香港。哲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现任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小说《北鸢》《朱雀》《七声》《谜鸦》《浣熊》《戏年》,文化随笔《绘色》,学术论著《此心安处亦吾乡》等。其中,《北鸢》于2019年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十部提名作品。《燕食记》入围2023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提名。
《燕食记》如何?
人间味是食知味,人间事终究是调鼎鼐、烹小鲜。《燕食记》里,时间流逝、人世翻新、众人熙来攘往,如梦华录、如上河图,这盛大人间中,舌上之味、耳边之声,最易消散,最难留住,也最具根性,最堪安居。
——李敬泽
《燕食记》从岭南饮食风物着眼,写出大湾区世纪沧桑,较《北鸢》多了人间烟火气息,结构经营更为沉稳绵密。其间涉及多重掌故,可见作家的考证与想象功夫。出虚入实,叹为观止。
——王德威
在葛亮笔下,岭南是深刻的,且多了一重历史维度,内寄深情;读他的新作《燕食记》,借饮食勾勒出百年粤港史,因真实又增一层深刻,令我这个香港人觉得熟悉亲切又新鲜。
——许鞍华
《燕食记》的好看与动人,在于以纯熟文字,如此贴切地勾勒出中国南方的袤袤历史版图。葛亮对食物的理解,更超越了我的想象。字里行间,如文火慢煮。落笔包容温暖,又深沉有力。时代在鼎鼐中更迭,既是日常盛宴,也是冷暖人间。
——陈晓卿
分享时刻
聂 闻:情感交织的《燕食记》
《燕食记》以“食”为线,通过善与恶、刚与柔、荣与辱、舍与得的冲撞,在名与利、信与义、恩与怨、诚与和、智与行、持与恒、计与谋的交织中,塑造了众多身怀绝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的是社会与人性的复杂性,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在有为与无为、隐忍与抗拒、亲情与寇仇、师承与开创等诸多方面独具的美德与品质。书中,总有一些让人称奇的地方,更有一些让人心动或心痛的东西,这些让人心动或心痛的东西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失的,也正是我们从传统美德与熠熠闪光的人性中需要汲取的精神营养。
清 扬:“世道味道总关情”的《燕食记》
先说上阕的荣师傅。荣师傅从小生活在太史第。向太史有历史原型,是社会名流,叫江孔殷。太史第的儿子向锡堃也有原型,江孔殷有一个儿子江誉镠,是著名的粤剧剧作家,绰号“南海十三郎”。但在他的故事中,这些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和事好像没什么重要的,自己的选择更重要,个人的情愫更重要。
下阕写的是五举的人生故事。五举学到了荣师傅的厨艺但没有选择传承,而是选择了爱情。五举有情有义,对妻子的感情和对烹饪的热忱,令人动容。
食物的背后是人,是人的故事,人的情愫,人在家国变迁中的变化。他们的故事似乎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吃的不仅仅是一勺饭,更是厚重的历史和情感牵连。正如书封上的一句话:江南岭南风日好,世道味道总关情。
青 柚:烙印般的《燕食记》
或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味觉留下了记忆后,如烙印一般,会在乡情炽燃间愈发清晰、强烈。一切只是源于一条饥饿的舌头。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句话:“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讲的是食物的保存,但同样适用于食物的传承。对于离开家乡很久的人来说,故乡的味道是熟悉而顽固的,你可能想不起来,但你肯定不会忘记。很可惜的是,记忆中的大部分美食,在一些人手上已经丢了。那条“饥饿的舌头”,很多时候,也只能饥饿着,不断回味,舔舐味觉留下的烙印,试图留住那些日渐模糊的、远去的味道,好寻求与故乡的一些关联,寻求一点心安,寻求那些烟火气和归属感。
贾 雅:人生中的《燕食记》
《燕食记》中的一食一味,皆是人生。人生就如同打莲蓉,人们总是想要很轻松地做成一件事,结果不用多说,多半都不尽如人意。一个“熬”字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时候到了,莲蓉就黏了、稠了,时候到了事情也就顺了、成了。万物有序,阴阳皆有道理,中国人的哲学就体现在生活里,你抵抗到最后反而成就了你,支持你的人也有可能侵蚀了你。读完,思想在无形中通透了一些。
葵花籽:具有钝感力的《燕食记》
与小名“阿响”相反,荣贻生的成长是非常寂静、老成、持重的,与时代有强烈的间离感。葛亮在走访多位非遗匠人、积累下大量资料后观察到,匠人多半木讷、不善言辞。这种“拙”建造了和喧嚣尘世之间的一道壁垒,他们面对所热爱并沉浸于斯的事情,有一种强大的信念,这种信念让他们能够在时代变迁中保持超然物外的独立精神和自我的创造性。荣贻生在五举身上看到了与自己相似的性格特征,所以选择他作为接班人。而五举也确实一生都在简单地遵循着他朴素的人生观。他们身上都有匠人的钝感力。
心 芸:用心钻研的《燕食记》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痴”字,此“痴”非彼“吃”。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有句话: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意思是性情痴的人,他的意志十分专注,所以世上那些落拓无成的人,都是那些自称聪明(不痴)的人。在这本书里,所有出彩的主人公身上,我都看到了这一点。荣贻生的痴,痴在对一件事的执着,在拜师,在学艺。月傅痴在情,慧生痴在忠,叶凤池痴在义,锡堃痴在戏,五举痴在守承诺。唯有痴,你才能心无旁骛地把喜欢的事做到极致。
闫婷婷:“三分做,七分蒸”的《燕食记》
书分成上阕和下阕,荣贻生的人生和五举的人生交织在一起。五举少年时真的和荣师傅很像,他一步一步被荣师傅选为徒弟,从小按做起,之后成为大按师傅,做莲蓉月饼。后来和凤行在一起,于是与师父决裂,入赘,开始做本帮菜。最后在比赛中又与师父相遇,师父故意使用骨折的右手,输给了五举。师徒之间的“结”解开,落幕。
人生如同美食熬制的过程,“三分做,七分蒸”。人这一辈子,自己好还不够,还得环境时机好,才能成事。人力在外,自然有好有坏。可到头来,还得看自己的那“三分做”。这才是做人的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