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管尽头是故乡

作者: 封义珑

芦管尽头是故乡 0

封义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首届全国中语会学术先锋人物。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 益

回乐烽②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

一夜征人尽④望乡。

【注释】

①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由此而来。②回乐烽: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的一座山峰。③芦管:笛子。④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背景】

李益仕途不畅,后来入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人幕府,在西北边境生活了多年。这首诗是他边塞生活的体验之作。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个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图。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道: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芦管尽头是故乡

——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当夕阳红成

眼里的最后一滴血时

风便在受降城惊慌失措地流淌

如霜的月光倾泻而下

一声声芦管的低吟浅唱

让此起彼伏的思念

泛滥成灾  淹没了群山

所有的荣辱和哀乐

都融于边塞无尽的苍凉

伸出五指

触摸这厚重的夜色

心,寂寞成海

故乡那些来不及拐弯的河水

是否还是记忆中的甜美与安详

此刻的婉转凄凉

已抵达万水千山

——《芦管尽头是故乡》创作手记

边塞绝域的孤独

这首诗是李益颇具代表性的边塞诗,字字融合诗人因故国萧条、人生凄凉而生的万千感慨和深沉忧伤。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边塞绝域孤独的思乡图。

诗中的那支芦管是很重要的情感意象。芦管的历史久远,起源于古代波斯。东晋之时传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极为盛行。“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芦管擅于演奏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

在这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乘着月色,登上城楼,举目四望,只见辽阔的沙漠和耸立的烽火台,笼罩在寒冷的月光中。沙漠如雪一般银白,城外地上也好像铺满了白霜,景色荒寒。“当夕阳红成/眼里的最后一滴血时/风便在受降城惊慌失措地流淌/如霜的月光倾泻而下”想表达边塞征人的生活情景。

“一声声芦管的低吟浅唱/让此起彼伏的思念/泛滥成灾 淹没了群山/所有的荣辱和哀乐/都融于边塞无尽的苍凉/伸出五指/触摸这厚重的夜色/心,寂寞成海/故乡那些来不及拐弯的河水/是否还是记忆中的甜美与安详/此刻的婉转凄凉/已抵达万水千山”。征人久戍边地,本来就很寂寞,在深秋月下又忽然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凄凉的芦笛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谁无父母?谁无妻儿?“一夜征人尽望乡”,心中有多少牵念与企盼啊!

无人知晓,笛声是何时消逝的,就如同从未有人知晓回家的日子、战乱平复的日子何时到来一般。

但相信有一天,战火已尽,亲人健在,家乡的山河依旧,不再是孤独的眺望。

上一篇: 岁月如歌
下一篇: 盛筵开席,来食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