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中的柳宗元

作者: 新作文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江雪》《小石潭记》《捕蛇者说》《黔之驴》都被收录在课本中。回望过去的学习经历,不知道小编们对这些诗文还有没有印象,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或者哪一句?欢迎你来写写。

江雪一直飘,一直飘

@肖 尧

柳宗元的《江雪》,飘了一千两百年,还会一直飘落下去。

那是下在天地间的一场“孤雪”。彼时,因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孤独郁闷的情绪可见一斑。永州的山水,装不下在失落天地徘徊的柳宗元;永州的风雪,载不动欲为天地立心的柳宗元。索性,做一个看似普通的渔翁一样的存在吧。在苍茫白雪间,且自垂钓——垂钓的不是鱼儿,是升腾又熄灭的希望,是孤独又傲然的内心。天地间无飞禽走兽,无行走人迹,只有渔翁自己。他循着孤傲的本心,独泛一舟,手握一钓,何其勇且孤!对柳宗元来说,这一场江雪,真是一场永远无人分享的“孤雪”。

那是下在后代文人心间的一场“冷雪”。柳宗元逝世时年仅四十七岁,他的出众才华和愤懑情绪交织堆叠,是英年早逝的缘由吗?他的屡次被贬、无处排解,是郁郁而终的起始吧?循着《江雪》,一个有关柳宗元其人的还原从来未曾在天下文人心中停止过。才华斐然、屡被贬黜,《江雪》的冷,不正是后代很多文人境遇的写照吗?逆境之中,真是冷啊!不妨再品味品味《江雪》,品味下来后代文人心中,很难消散的这一场冷雪吧。

那是下在人间的一场“奇雪”。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最佳者”,可见《江雪》之魅力。如今从启蒙开始,小孩子就会奶声奶气背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而普通阅读者读到的,想到的,是天地有大美的一幅画面!还会产生这样的想象:在现在的世界,还有这样的地方,这样的一位渔翁,这样的一位作者存在吗?恐怕答案是否定的,但真不妨碍阅读到它的每一个普通人,从孩童到青年、老者,对其中的意境良久咂摸——真是奇景,奇人,奇作者,奇雪啊!

《江雪》的世界,雪将继续飘落,飘得更厚,更厚……

虎与蛇,促织与老妇

@寒 云

孔子过泰山,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前啼哭,使子路问之。答曰:公公、丈夫、儿子皆死于虎口。孔子问,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她说因为这里没有苛政。于是孔子感叹:苛政猛于虎也。

柳宗元在永州为官,见到捕蛇人。在这里,捕蛇可以抵消赋税。但因此,捕蛇人的祖父父亲都已被蛇咬死,捕蛇人也数次几乎丧命。即便如此,他仍不愿意放弃捕蛇,因为那些普通人家已经被赋税逼得十室九空。他宁愿冒着被蛇咬死的风险,也不愿过正常纳税的生活。于是柳宗元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促织》,讲的是皇室爱好斗蟋蟀,于是从天下征收,华阴的县令便向下属摊派,一个叫成名的读书人不幸被摊派到。为了蟋蟀,儿子差点死掉,最后儿子的精魂化为蟋蟀,为父亲博得了功名,然后才又还魂。

杜甫路过石壕村,投宿在一户人家,夜里差役来强征兵,而这家的三个孩子早已应征,且已战死两个。家里的老翁害怕被征而逾墙逃走,只有老妇出门应对。差役不依不饶,老妇说家里只剩吃奶的小孙子和媳妇,媳妇出入连一件完好的衣服都没有。如果一定要征,那我跟你们走吧,现在连夜去,还能准备明早的早饭。这便是《石壕吏》的故事。

严苛的政治,沉重的苛捐杂税,无休止的兵役徭役劳役,中国古代百姓身上的大山不可谓不重。阅读历史,阅读前人为我们留下的这些经典作品,我们不禁要感叹那些时代的悲凉与荒诞。庆幸我们再也不必生活于那样的时代了。

柳宗元与《晋问》

@明 灯

柳宗元因其故乡在河东,又称柳河东。河东是一个古代地域名,秦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河东是其中之一,其版图范围大致是现在山西省运城市。

《晋问》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员外司马之初,在与好友吴武陵的一次畅谈之中所作。柳宗元在文中借山西故土的地理形胜、人文历史、名产名物、风土人情及生产、生活方式,倾吐了他思旧怀乡之情。同时也向好友全面简介了故乡山西美丽的山川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奇特的名产名物和悠久的历史人文。

《晋问》开篇借他人之问,“先生,晋人也”,足见柳宗元思乡的情结之深。接下来首段,以吴子问柳宗元晋之掌故开始,柳宗元答以晋之表里山河、气象雄伟、土肥水美、物阜民丰。这数百字的开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的乡愁与眷恋。目前史料中很少见柳宗元成名后回山西的记载,但从《晋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故乡的了解与热爱、熟知与关注。从这一点来分析,柳宗元不仅回过河东故里,而且还游历过故乡的山川形胜和名物名产的产地,如此才能对故乡的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方式和历史人文了如指掌。

在孤苦中立言

@心 芸

“文章憎命达”,我以为,用在柳宗元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十年永州贬谪,就像一场苦旅。看山不是山,那是想要“与万化冥合”的摆脱;看水不是水,是皆若空游无所依的孤寂。在永州的山水里,他表面冷静、超越,但是表象背后,是无处排遣的孤苦。

正因生活的不得意,他更能俯身看到那些同样挣扎的人们。在永州,他接触了大量的底层人民,看到“非死则徙尔”的悲惨景象。《捕蛇者说》是我最早看到的揭示暴政的古代散文,“苛政猛于虎”的言论振聋发聩,他不再是清冷的垂钓客,而是一把泣血的利刃,敢于抽刀向庙堂。

初中学习这篇古文的时候,我只是抱怨柳宗元的古文生涩难懂,也并不理解那一代代捕蛇人为什么冒着死亡的危险还要去捕蛇。直到现在,慢慢读懂生活之后才知道,原来,捕蛇也是一种生的希望,就像现在的高危职业“蜘蛛人”等,命悬一线下,是无法承载的生活之重。

后来又读了《种树郭橐驼传》,在那讽刺里,我竟只能生出一丝苦笑。

柳宗元的悲哀里,有民生之哀,有时政之弊。千年前的文字里,我发现了一颗为民立言的赤诚之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