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思博访谈录▼

新作文:你的写作习惯是怎样的?是什么引发你对一篇文章的写作?

邱思博:我习惯于确定好素材与写作方向再开始创作。没有好的素材,创作便没有热情,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为凑字数而强挤出来的文字令人烦闷。相反,若有素材,则洋洋洒洒写上千字也不觉过。此种创作写得越多,心情越舒畅。所以遇到好的写作素材,当记于脑海或纸张,则可以佳作频出。当然,一定的写作功底也需要具备。

新作文:为什么会选择“客家人”这个题材?

邱思博:去年在龙南举办的“世客会”,偶然间引起了我的关注。先前对客家人的了解,引起我的好奇。于是我便感叹于其文化之深远,竟然与我息息相关。这个素材,我早就想付诸笔下,也是希望更多人了解客家文化,感受它的美。今年世客会亦于十月举办,也是助我所想。

新作文:在写作中你是如何构思的?查证了哪些资料?如何将历史资料融入写作中?

邱思博:我查证了客家人的来源与历史,可追溯到西晋元康元年的“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其使得衣冠南渡,迁徙开始,后来还有四次迁移。我便选择前三次,用来叙述它的历史。同时,考虑客家先民千千万万,便选取一个“我”,一个客家人,虽“千千万万矣”,亦“悠悠传承时”。以“我”的经历,衬托这个时期的事情,也很好地将历史资料融入写作中,串联起了客家人的发源、发展、现今境况。

新作文:对于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你怎么看?

邱思博:“文史不分家。”历史承载、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学,文学同时记录一段历史的风云。历史以它厚重沧桑之美,为文学注入新的灵魂;文学以它多彩幻化之美,为历史谱写新的韵脚。

新作文:未来的理想是什么?和写作有关吗?

邱思博:未来如果可以,愿意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但写作并非对此毫无帮助。它不仅可以成为一种爱好,亦可以尝试与科学相结合,给科学以普及之用,也让科学给文学以理性之光。写作既有益,为何要放下呢?它给我以美,却与我的理想毫不冲突,甚至大有益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