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评价史传文中体现的思想观念
作者: 程斌波入乎其内
史传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文章借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的思想观念。史传文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我们既要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又要注意一分为二地看待,进行辩证的分析、评价。
1.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史传文中体现的思想观念
对于史传文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深明大义,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体现了当时的“士人精神”。当时的“士”(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的社会地位虽然不高,但具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史传文中体现的思想观念
作者在叙述历史时,有时会流露出一定的情感偏向。通过体会作者情感,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史传文中体现的思想观念。如《左传》重“礼”,《烛之武退秦师》中,起初晋国借口郑国“无礼于晋”“贰于楚”挑起战争;烛之武劝退秦穆公后,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认为是“不仁”“不知”“不武”,被古人赞为“有礼”。
3.辩证思考分析,评价史传文中体现的思想观念
对于史传文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我们要辩证分析,既要看到它对后世的影响,又要看到它的时代局限性。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尽管烛之武曾因不受重用而有所抱怨,但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他仍然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挽救国家的责任,体现了忠诚和担当精神。但烛之武的“忠”是忠于君主、忠于诸侯国,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
出乎其外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讬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孝文本纪》,有删节)
赏析
选段讲述了汉文帝执政期间,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勤俭治国,关心民瘼,以德化民,因此社会安定、礼义初兴。作者司马迁称赞汉文帝宽厚仁爱、谦让质朴。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从本质上说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但在经历了战国至秦末的长期战乱之后,这对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他的仁厚、俭朴,截然不同于暴君,自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明君圣主,太史公对他的褒扬,也正是这种思想感情的反映。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节)
材料二: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虞。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节)
请理性评价材料中体现的思想观念。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