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杯问江月
作者: 李幸佳作风采
月亮,在苏轼的许多作品中都承载着重要的情感内涵。在皎皎明月下,苏轼是一位思妻的丈夫,是一个与友人散心的“闲人”,是一位忆“周郎”的词人,更是一个借月抒怀、因月释然的超脱之人。“月”的意象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着独特的韵味。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游历赤壁时有感所作。在本词中,苏轼“借奇景抒豪情,借历史咏愁怀”。他希望报答国家,却不被朝廷重用;他希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终究只有一句“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无奈与遗憾。至此,苏轼抒发的是对人生悲凉的感慨。
苏轼用大半篇幅书写他的壮志未酬之悲凉,但最后却以“一尊还酹江月”转变了心绪。
在滚滚不息的长江、亘古不变的明月面前,他情不自禁地斟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也祭奠自己那宦海沉浮的岁月,如同是在茫茫黑夜中向那高高在上的皎月发问,希望得到一个能与世事和解的理由。而他心中的明月,无畏浮云地升起,将月光洒在他的面庞上,给他以答案——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绕心头,不如放眼大江,举杯赏月,让自己与万物一同于天地之间永恒。“一尊还酹江月”,不是苏轼在几经贬谪后对于残酷现实的妥协,而是大彻大悟后的生存智慧。这一刻,苏轼与月亮相互映衬,心中的明月与江中的明月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
“一尊还酹江月”,赏读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的词人形象浮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想,“月”于苏轼而言,是孤独时的相伴,是迷茫时的启思。苏轼在缅怀古人和感慨自身遭遇后,把情感寄托于江上之月。在明月的注视下,个人的荣辱得失仿佛都能释怀。这“月”的意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以天地之广阔消解心中愁绪,以旷达之心与自然融合的词人形象。
苏轼的人生起起落落,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这轮明月,则成为了他宦海浮沉、人生失意之时的调和者,引领着他走向旷达超脱的境界。
举杯问江月,江月自在心。
【湖北崇阳县第一中学(A123)班】
点评
作者深刻剖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月”对苏轼的影响。苏轼用大半的篇幅书写他的壮志未酬之悲凉,但收尾于一句“一尊还酹江月”,让心中的月亮给他以答案:“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绕心头。”习作结尾自然而然得出“举杯问江月,江月自在心”的哲理,启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