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敏钝之衡,品生活之味

作者: 罗诗蕊

生活是一场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漫长旅程。在这趟旅程中,敏感力与钝感力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平衡,共同塑造着我们体验生活、感知世界的独特视角。

敏感力宛如生活的放大镜,能让我们捕捉细微而珍贵的瞬间。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玻璃洒在脸上的温热,街头陌生人不经意间露出的微笑,书页间触动心灵的话语……这些生活中的小美好,被我们敏锐感知,成为滋养心灵的养分。敏感力赋予我们丰富的情感体验,使我们能深刻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进而建立深厚真挚的情感连接。朋友陷入困境,我们能敏锐察觉其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与支持;家人疲惫时,我们能从细微的动作和眼神中读懂,送上贴心关怀。

然而,如果敏感过度,有时会成为心灵的枷锁。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提到,过于敏感的人往往更容易受伤。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他人的批评、挫折的打击,若对这些负面声音过于敏感,就会陷入自我怀疑和痛苦的泥沼。此时,钝感力如同心灵的护盾,为我们抵御外界的伤害。

钝感力,是一种对生活不如意之事的从容与豁达的态度。面对他人误解,不必急于辩解,用时间证明自己;面对失败挫折,不会被失意与痛苦击垮,而是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重新出发。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将生活的苦难化入诗词。他的钝感力,让他在困境中仍能享受生活乐趣,留下诸多传世佳作。钝感力并非麻木、漠视,而是一种懂得放下、释怀的智慧,是面对生活风雨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在现实生活中,平衡敏感力与钝感力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课题。在艺术创作领域,艺术家凭借敏锐感知捕捉灵感,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面对外界质疑和批评时,又需有足够的钝感力,坚持创作理念,不被外界声音所左右。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敏感察觉他人需求和感受,给予关心和尊重;但对于无关紧要的小摩擦、小矛盾,不妨保持一点钝感力,不让小事影响彼此的关系。

生活既要有敏感力,去感受细腻美好,丰富内心世界;也要有钝感力,去包容生活的不完美,让自己面对挫折仍能坚定前行。只有学会在敏感与钝感间找到平衡,才能以更从容的姿态,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拥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云南昆明金岸中学,指导老师:侯兴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