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之 破立结合
作者: 高建鹏美文引路
文化的时代性
◎陈先达
人都是从自己所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因此历史性和时代性既是人类认识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不可超越的命运。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有人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传统文化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早就被历史淘汰了。这样说对吗?只说对了一半。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说,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这就是阅读和理解。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毛泽东早就说过,传统文化中有助于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因素就是精华,与之相反的就是糟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就是精华,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所谓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思想资源。
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其实都是解读者的解读。能读出什么,取决于解读者。而解读者都是处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因此,从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原有传统之中,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对于当代人而言,优秀传统是思想土壤,是营养剂,而不只是可以食用的果实。我们要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结出当代的果实。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18日)
◆技法点睛
破立结合是一种论证方法,通过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或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的方式,对错误观点或现象进行批驳,同时树立并阐述正确观点或主张。如选文首先提出“真正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接着驳斥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传统文化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的错误观点,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观点:“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强调“我们要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结出当代的果实”。破立结合的妙处是能够直接针对错误观点或现象进行反驳,破与立相互衔接,形成严密的逻辑链条。运用破立结合,要注意以下几点:
1.“破”要抓住错误观点的要害。只有抓住要害,才能击中要害。为此,必须在反驳之前对错误观点作认真分析。
2.要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确立正确观点,不能只满足于“破”而忘了“立”。
3.要以理服人。反驳不是“吵架”,不能以“骂”代驳;要以事实、道理为武器,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学子佳作
以松弛之姿,书人生华章
◎王若桐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时代,学习、吃饭、睡觉都被精准计算进时间表,成为待办事项中的一个选框。这种“不能停”的集体焦虑,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人们越缠越紧。于是,不少人开始向往一种“松弛”的状态——但真正的松弛感,是身体的放松与精神的平静,绝非“躺平”“摆烂”。
许多人对松弛感存在误解。有人举着“躺平无罪”的标语,将懒散当作生活哲学;有人应付了事,终日“摸鱼”,美其名曰对抗压力。这些表象背后,是对松弛本质的曲解,是将生命本该有的舒展,降格为消极的自我放逐。在我看来,只有保持适当的松弛感,方能书写人生华章。
保持适当松弛感,让我们在追梦路上行稳致远。“外卖诗人”王计兵,是一位穿梭于城市街巷的外卖骑手,他的电动车后座始终放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在等餐间隙,他写下“电梯停在23层/我的诗飘在云端”这样灵动的诗句。他在送餐奔波忙碌的间隙反复吟咏诗意,在车轮与诗歌的节奏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将梦想融入日常。在生活中,面对学业的层层压力、梦想的遥不可及,我们难免会产生焦虑。然而,过度的紧张和压力只会适得其反,只有保持松弛,像王计兵一样,将追梦行动融入生活,才能事半功倍,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保持适当松弛感,锻炼我们从容不迫的韧性。松弛不仅是身体的放松,更是提升内心修养、锤炼强大自我的途径。它能让我们拥有稳定的心态,从容接受一切的发生。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泰戈尔说:“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英国谚语也讲:“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这些话语都告诉我们,无论好坏,都应向前看,过去无法改变,未来却能由我们自己把握。
保持适当松弛感,检验我们厚积薄发的毅力。巴黎奥运会上夺冠创造历史的郑钦文,在采访中提到要“勇敢去做梦”“要享受这个过程”。她身上的自信和松弛,源于每天600次机械重复的发球训练,肌肉记忆让技术动作成为本能。她把枯燥的训练转化为生命的律动,每次紧绷都是力量的沉淀,每刻松弛都化作突破的前奏。这种“松弛的坚持”,如同“箭悬于弓,引而不发”,在蓄力与释放间找到最佳时机,让积累转化为厚积薄发的力量。由此可见,努力与坚持才是松弛的底色,“躺平”“摆烂”只是短暂的逃避。
一个人恰恰是在拥有适当松弛感的时候,在不急不慢的状态中,能够感知生命的丰盈,活出想要的样子,进而达到“越松弛、越厉害”的境界。让我们以松弛之姿,书写人生华章。
【辽宁大连市第二中学】
◆点评
作文从“快节奏”的焦虑切入,引出人们对“松弛”的渴望,同时举一些人对“松弛感”的误解的例子,强调其非“躺平”“摆烂”,破立结合。接着从追梦、韧性、毅力三个方面阐述保持适当松弛感的意义,举王计兵、郑钦文的例子,辅以名言论证,增强说服力。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内容充实,论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