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线’,守住‘底线’”
作者: 张艳莹文题亮相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思路导引
材料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在社会上总能如鱼得水,对是否坚持“高线”犹疑不定。第二种观点认为,人应该坚持“高线”,守住“底线”。
什么是底线?可以是思想上的自省、工作中的自律、生活上的自警、作风上的自重,慎独慎微等。思想的底线,如健康、向上;道德的底线,如诚实、善良;法律的底线,如奉公、守法。守住底线,就是确保自己的言行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反之,越出底线,就是思想的退步、道德的沦丧,甚至是违法犯罪。
同学们要有“问题意识”,写作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谈谈对“底线”(道德底线)的思考和感悟,可重点论述要在生活中坚持“高线”,做一个高尚的人;守住底线,做一个自律的人。如果同学们能够联系一些社会现象来谈“高线”或“底线”对现实的意义,也许还会有一些新的感悟。
佳作展示一
做有底线之人
◎王思博
冯骥才在《底线》一文中做了一个比喻,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的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也不知道了。这个比喻形象地告诉人们,有些底线一旦触碰,后果会很严重。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
哪些底线是众所周知不能触碰的?比如人不能虐待父母,不能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也不能见利忘义、乘人之危、卖友求荣、卖国求荣等,这些都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遵守的做人底线和处世标准。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不负责任等,也是没有“底线”的行为。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发展,物欲、功利充斥人心,滋生了很多不良现象,使个人和社会的底线变得脆弱。比如那些为了流量毫无下限、做出各种博人眼球行为的网红,虚假宣传商品、坑害消费者的商家等,这些人为达目的,不断挑战、突破底线,究其根本,就是道德根基没有筑牢。面对脱离“高线”、突破“底线”的行为,我们心中一定要有杆秤,要树立起道德高线、守住道德底线。
但对很多人而言,坚守“底线”尚且不易,树立“高线”更是“难于上青天”。正如欧阳修“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警示,就是在提醒人们:不要轻视小事小节的力量,纽扣从“第一粒”就要扣牢,守住底线,才能在关键时刻守住为人的根本。“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是丰子恺流亡中的呐喊,“饿死不食嗟来之食”是朱自清作为文人的风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陈祥榕对祖国爱的宣言,“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讲话”是杨洁篪对祖国尊严的捍卫……无数人用死守底线、提升道德高线的言行,成就了文明之本根,民族之精魂。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底线是最起码的准则,是最后一道防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可踩、更不可越!
做人,当做有底线之人。
◆点评
作者跳出一般议论文写作的套路,从冯骥才的《底线》切入,加入自己对“底线”的理解,这种借鉴意识值得肯定。作者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各种素材用起来得心应手。更可贵的是,作者能够把对“底线”的认识从道德标准上升到民族精神,彰显了思考的深度。
佳作展示二
筑牢“底线”之基,建好“高线”之楼
◎梁 文
诗人北岛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确,生活中常有人凭借“通行证”一路畅通无阻,获得自己想要的财富、地位、权利等,光鲜无比。可是,如果要问他们创造了什么价值,一定是支支吾吾、无法回答。我想,真正的高尚不应该是看谁拥有的财富多、权利大,而是是否拥有精神的自由和富足。
筑牢“底线”,是一种严格要求自己的自觉。东汉官员杨震在赴太守调令的途中,曾经被他提拔过的县令王密深夜携黄金感谢他,杨震严词拒绝,王密称“无人知晓”,杨震回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律己的根本在于自省,也就是不但要在别人看得见、听得到的地方光明磊落,一个人独处时仍然要严格要求自己。
筑牢“底线”,是一种排除万难、坚守原则的品格。“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不愿为司马氏出任,《广陵散》终成绝唱;苏武北海牧羊19载,手中的汉节“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归来须发尽白,不变的却是他对汉朝的忠诚;黄旭华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三十载,背后是他对祖国的大爱与担当。他们都有着任何功名利禄无法撼动的精神高地,这种“高线”追求,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筑牢“底线”,是一种为了国家和人民艰苦奋斗、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天下情怀。焦裕禄定好“高线”目标——防风固沙,治理沙患,让盐碱地变良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同全县干部群众一起,与内涝、风沙、盐碱进行顽强斗争,栽种泡桐树,开挖水利工程,努力改变兰考面貌。可以说,他奋斗的“高线”,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标准线”。焦裕禄亲民爱民、迎难而上、敢为人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背后,正是他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他厚重的生命底色,映射的是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怀,展现的是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人有底线方成人,国有底线才为家。一个人没有底线,其实是没有自我的表现。人的自信也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只能造就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
吾辈青年当筑好“底线”之基,建好“高线”之楼。
◆点评
这篇议论文开宗明义,观点突出,三个分论点层次清晰,在举例分析和说古论今中,帮助读者明确如何筑牢“底线”之基,建好“高线”之楼,那就是做一个自律的人、有原则的人、心怀国家和人民的人。最后联系青年自身,发出号召,升华主题。
【本版习作作者系陕西渭南市尚德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