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丁

作者: 杜宝娟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学者梁衡在《人生谁能无补丁》的序文中说:“岁月蹉跎命多舛,人生谁能无补丁。”“补丁”,原先是指“补在破损的衣服或其他物品上面的东西”,以起到修复的效果。后来也用于指“补丁程序,用来修补计算机程序漏洞或升级软件”,以使整个系统更接近完美,更能应对不断升级的算力需求和外来冲击。

对于“补丁”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这是一则关于“补丁”的比喻性材料,可分为两层。第一句话引用学者的话表明人生需要补丁;第二、三两句话呈现了补丁的两种具体形式。两层意思共同强调了补丁可以起到修复、提升,进而趋于完美的作用。毋庸置疑,命题人是通过衣物和程序的补丁,来引导我们思考关于“人生的补丁”的相关问题。行文时,我们必须思考如下相关问题:

首先,“人生的补丁”是什么?个体或社会组织用来改正错误、弥补缺陷、补足短板的方式方法、手段措施等。补丁的内涵和特点必须在作文开头分析到位,从而为下文进一步分析张好本,这是行文成功的关键一步。

其次,为什么人生需要“补丁”?第一,补丁产生的迫切性和必然性。岁月蹉跎,命途多舛,破损不可避免;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断裂势在必然;个体差异,发展各异,差距客观存在。第二,补丁的重要性。打补丁可以使人生在某方面趋于完美。第三,补丁的针对性。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青年无视、忽视自身的问题,盲目乐观,根本意识不到人生需要补丁;还有的人明知缺陷与不足,但是认为无伤大雅;更有甚者,回避自身的缺陷,无知地以为给人生打补丁是羞耻与屈辱。

最后,如何打好“人生的补丁”?给人生打补丁要积极主动,注重实效,不可敷衍,亦不可拖延。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第一,与他人互动交流,善察己之不足;第二,博古通今,学习吸收,善假于外物;第三,未雨绸缪,在漏洞尚未暴露、产生危害之前就着手行动。

佳作展示一

查漏补缺,精益求精

◎李基铭

世间万物,没有什么能永葆无瑕,更多的需要反复修补;同样,没有什么人能说自己的人生毫无缺憾,这就需要用“补丁”使生活更接近理想的状态。

“补丁”是什么?它是在破损物体上起修复作用的东西,是计算机软件程序的升级工具,也是生活中弥补过失、查漏补缺的方法。它与白手起家或回炉重造不同,更多的是填补漏洞、修改提升。因此,“补丁”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往往在细微之处发挥关键的作用。

对于个人而言,“打补丁”能让我们的缺点漏洞越来越少,从而提升自我,臻于至善,加强竞争力。反之,倘若没有补丁,问题就永远是问题,错误就永远是错误,缺点就永远是缺点,而且它们会日积月累,最终成为我们通往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所以,勤于“打补丁”是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

与此同时,“打补丁”更是时代对于我们青年的要求。在众多的社会挑战面前,打好精神品质补丁,我们才能脚踏实地,不断进取;打好传统文化补丁,我们才能坚定文化自信,守住初心与根基;打好科技创新补丁,我们才能紧跟时代潮流,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打补丁”不仅是填补漏洞的过程,更是一种时刻准备提升的积极态度。这种态度于小于大、于家于国,都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补丁”必不可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打好补丁呢?首先,要潜下心来,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问题与漏洞不会都浮于表面,有些潜藏在深处,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比对思考。学会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这种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是“打补丁”必备的。

发现问题之后,解决问题便需要灵活的头脑和丰富的经验。前者需要我们多思考、多发问,而后者则需博览群书,以史为鉴,借鉴他人的经验方法。同时,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建议也十分关键。“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归纳总结也必不可少。从“打补丁”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次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经验方法。只有做好了这步工作,漏洞才能越补越少。

我们要潜下心来,注重方法,学会总结,查漏补缺,精益求精。心有所向,日复一日,必能有所精进。

【浙江春晖中学高一(1)班】

◆点评

本文立足青年成长来论述“补丁”话题。论述对象的引出,自然顺畅,简洁明白;论述补丁的重要性正反对比鲜明,从个人和时代角度分别加以阐述;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实有效。作者以“潜心”为前提,以灵活的头脑和丰富的经验为要点来引领青年如何高效地打好人生的补丁。全文稳、准、实,彰显了较好的文风。

佳作展示二

补于当下,成于未来

◎范一舟

命运多舛,补丁难免:有漏洞,则补;有差距,则补;无能力,则补。人生谁能无疏漏,人生谁能无补丁?

何为补丁?即修补漏洞、缝合缺口之物,极朴拙,也极实用。究其词义,核心在“补”,而“丁”字说明其微小之至、普遍之至、实际之至。

为何补丁?有漏洞则需补。“补漏”可以说是补丁最初、最核心的用途。衣服破了拿补丁补上,知识、为人、言谈等方面出了问题,自然也需补上。所谓“勤能补拙”,便是以“勤”为“补丁”,弥补原先的“拙”。有差距则需补。个人与个人、与团体、与社会、与时代存在一定差距在所难免,因而就需对应地检索细微的差距及时弥补,免得作亡羊补牢之叹。无能力则需补。如果说前二者的作用是就当下而论,对于能力的“补”其意义显现在未来。平时勤补,锤炼能力,虽无一时之用,必于未来引发质变。是故有疏漏则必有补丁,且有补丁则必有价值,人莫不能无补丁。由此观之,补丁具有极强的普遍性、实用性。

然则何以补?以何补?朴拙之物,往往引起青年排斥。良药追求药到病除,利刃讲求一击毙命,锋芒初露的青年为人处世往往追求一步到位。然则补丁虽拙,却终抵至善。打补丁,首先要摆正对补的态度。打补丁绝非缺乏大局意识、整体观念的表现,也绝非暗含消极被动的态度,相反的是具有全局意识、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最好体现。须知结果之完美不等同于过程的无瑕,良药非一旦所成,利刃非一日所铸。

补丁亦讲求细微,讲求即时。“吾日三省吾身”,所言即时检索、即时完善,以免忽视遗忘,积忧成疾。当今青年倘若日常躺平,再要补,便是临时“抱佛脚”,无论如何也是难补完的。唯有日日三省,日日补拙,方能行稳致远。

补是一门实际的艺术。古代文人雅士好焗瓷,更有甚者不惜打破再补。如果说赏的是一种残次美,未免太颓唐了些,且绝不是中国士人所追求的。这赏的是补的过程,是背后的平心静气、精益求精。当代中国青年,受儒家优秀思想濡养,集新兴思潮之精华,自当于补中自我修炼,发扬“补”的艺术,弥补疏漏的同时锤炼能力品格,修于当下,以成于未来。

【浙江春晖中学高一(2)班】

◆点评

本文言简义丰,层次清晰,步步推进。作者对“补丁”的诠释形象精准,补丁于消除差距、弥合不足意义重大。针对青年对补丁的态度指出“补”的方法与对策,从态度到过程再到结果条分缕析,缓缓推进。全文说理充分,逻辑严密。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作者的论述语言平实且不乏生动和幽默,沉稳娴熟,不失深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