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夜读
作者: 朱美禄囊萤夜读的典故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晋书》记载,东晋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
在一代代读书人的阅读接受中,囊萤夜读成为一种文化资源,被反复化用与书写。梁代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十首》其五中说:“池水朝含墨,流萤夜聚书。”唐人杜甫在《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诗中说:“日暮拾流萤”,“劝郎勤六经”。南宋赵希逢在《和流萤》一诗中也说:“林塘腐草化为萤,星散飞来暗复明。拾向书窗辉眼目,当将檠火对南城。”尽管“腐草为萤”之说没有依据,但是囊萤夜读典故被反复使用,便充分表明了诗人对这一文化资源的信奉,也意味着车胤作为勤学的楷模,激励了无数读书人。
萤火虫个头小,光亮很微弱,自古以来又有“萤仅自照”之说。如南宋释文珦《萤火》一诗有“自照光宁远”,撷取前人片金碎玉编撰而成的《增广贤文》中,也有“萤仅自照,雁不孤行”的说法。受“萤仅自照”说影响,囊萤夜读遭到了解构。唐人殷尧藩《下第东归作》说:“欲射狼星把弓箭,休将萤火读诗书。”这一科举落第的牢骚语,一反“囊萤夜读”之意。南宋郑思肖《车武子聚萤读书图》说:“武子耽书不暂忘,练囊终夜照凄凉。读来读去东方白,笑杀流萤数点光。”这是对车胤读书用功的解构,甚至有讥笑其贫穷的意味。
对于车胤囊萤夜读这样的故事,我们不妨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辨析其中夸张的成分;另一方面,也要从文化的角度,肯定其具有的现实生活底色,寓含的勤学不倦、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等宝贵的精神价值。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5月24日)
上一篇:
学写新闻评论
下一篇:
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