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作者: 〔唐〕王维出乎其外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②接舆: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
◆赏析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于王维隐居钟南山时,他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联系王维的生平,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表达了他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从缘景明情的角度看,这首诗借山水田园之景,抒发王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士的赞美。前三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尾联写接舆、陶潜的洁身自好、高风脱俗,借此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抒发了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全诗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从谋篇布局的角度看,这首诗整体上先写景后抒情,有利于表现作者独特的自然率真的意态,流露出对隐居生活和田园生活的喜爱。“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前三联具体描绘了作者在辋川闲居时的生活场景;而转折句“复值接舆醉”,则是从生活场景描写,转入了感情表达,以接舆比裴迪,赞美裴迪不屑名利,非同俗人。结句王维以陶渊明来自比,表达出自己与裴迪同样淡泊名利的高洁而又不羁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