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描写:根植于山乡巨变与民族文化(节选)

作者: 周新民

提到风景描写,我们会在脑海里浮想起一些名家名篇:鲁迅的《故乡》《社戏》、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大淖记事》等。文学创作和风景之间为何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对于风景的发现和描写,与作家对生活的熟悉程度紧密相关。同时,风景描写建立起作家和他所处生活环境之间的情感联系。《文心雕龙·物色》有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认为,风景打动了人心,能引起情感共振。“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在刘勰看来,作家情感和“叶”“清风”“明月”“白日”“春林”共鸣共振。这是风景在文学创作发生学上的精辟见解。

风景引发了作家的情感波澜,同时风景描写也被视为作家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故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风景和作家之间的情感关系,最为典型的体现莫过于作家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所以,风景描写承载了作家对于故乡的深刻情感记忆。这就意味着,风景描写和作家要表达的乡愁主题紧密相关。

乡愁是中国文学自古以来重要的文学母题。从《诗经》开始,一直是中国文学反复吟唱的主题。表现乡愁的风景描写,构成了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因此,由风景构成的意象,例如,月亮、江水、河流、竹、梅、松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今天,风景描写从一定意义上传承了民族审美意识,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作家们应该站在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在青山绿水中去表现新时代的乡愁,拓展风景描写的领域。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6月22日,有删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