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作者: 陈艳辉入乎其内
所谓文辞,是指文章中使用的辞藻、句式等。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通过品味文辞之美,理解深幽之情。
一、音韵和谐之美
叠音词、双声叠韵词、押韵字等的使用能使文章具有婉转和谐的音韵美,阅读时,要注意品读涵泳这类字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等句子中叠音词的使用,既增添了景物情状描绘的生动性,又产生了和谐优美的音韵感,使文气舒展和缓。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不少双声叠韵词,如“袅娜”“霎时”“仿佛”“参差”“渺茫”等双声词,“宁静”“独处”“苍茫”“零星”“宛然”“酣眠”等叠韵词,这些双声叠韵词读来有滋有味,情趣盎然。
二、用词精妙之美
法国作家莫泊桑曾经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在阅读文章时,要抓住这类“前景化”的词,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之美。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这几个形容词,极准确地写出了故都秋的况味;“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要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这个句子中“赶”字将作者不远千里回到故都赏秋的急切表现得淋漓尽致,“尝”字将作者那满盛秋天的情怀表现得极为形象,“饱”字力透纸背、神韵全出。
三、修辞形象之美
阅读文章时,还可以从修辞手法入手,通过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对比、极致的夸张、工整的对偶、生动的排比等,感受文辞的形象之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运用通感,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化嗅觉为听觉,极形象地写出了淡淡的、时有时无的、如丝如缕的荷香带来的清爽舒适。又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六个比喻,生动形象,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声音写得具体可感。
四、句式灵动之美
作品的文辞之美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句式灵动。灵动的句式,主要表现在整散结合、长短交错,被动主动灵活转换,设问、反问兼用等,让文辞摇曳多姿。如姚鼐的《登泰山记》中“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多用短句,一句一景,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信息,具有文辞洗练之美。又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化被动为主动,产生一种“陌生化”的美感,强化了残废的“我”与荒芜地坛同病相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