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农耕之美,寻文化之根
作者: 一考生化蝶之作
巍巍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闪耀星空,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让我们引以为傲。然而,当今青少年“五谷不分”的情况却普遍存在。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感悟农耕文化之美,守护中华文化根脉。(思路清晰,语言铿锵有力,观点的提出具有针对性。)
农耕文化是美好绚丽的,值得我们慢慢感受。农耕时代的人们,“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享劳动的付出和生活的平静;农耕时代的家庭,“你挑水来,我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男主外,女主内,透出家的温情脉脉。那份悠然平静的农耕生活,在如今喧嚣的尘世,成为很多人向往的精神田园。(本段以陶渊明的诗句、黄梅戏唱词来展现农耕时代天人合一的平静悠然、男女协作的脉脉温情,来体现农耕文化的美好,恰到好处。)
春种秋收,夏耕冬藏,劳动创造了生活,也丰富了生活。劳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百姓们感恩自然的赐予。在农闲之时,人们庆祝丰收的喜悦,不同地域,不同的丰收节庆,却都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景颇族文化里的“新米节”就是在稻谷成熟的这天,人们共同庆祝丰收,久而久之变成了节日。我们熟知的中秋节,最早来源于古代的祭月,但不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而是在秋分。帝王春分祭月是统治者的专利,百姓选在八月半庆祝丰收,二者相辅相成日久成俗。农耕时代,庄稼熟则百姓福,庆典反映的是百姓内心喜悦。(本段为我们介绍不同地域的丰收节以及中秋节的来历,既论证了“劳动丰富了生活”的论点,也照应了文题材料。)
不同于西方游牧文化的冒险精神,农耕文化培育了和谐踏实的民族性格。从荒田山林到可耕作的熟地,需要披荆斩棘、开荒耕地,这都需要时间,也培养了农民的耐心和恒心,造就了中华民族心态平和、勤劳踏实优良的传统。(本段对“农耕文明培育了和谐踏实的民族性格”这一论点进行了逻辑清晰的道理论述。)
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在我国社会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018年,国务院制定“中国农民丰收节”,2020年,袁隆平、申纪兰等成为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这都是对农村发展的重视,是对农耕之美的传承。(以当下丰收节的举办来论证国家对农民、农村发展的重视、对农耕之美的传承,再一次呼应材料。)
社会在进步,作为时代青年,必须懂得农耕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要懂得去关注和保护农耕文化,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才能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结合青年身份和时代发展升华主题。)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作文采用对称性标题,语言凝练而扣题,令人耳目一新。在论证过程中,例证引证相结合,从农业耕作和农耕文化两方面进行阐述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借以强调重视农耕教育的重要性。文末呼应标题,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更好地彰显了中心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