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奋斗之姿,勇抵未知之境
作者: 吴壮朝佳作展示二
亲爱的朋友,当你读到《月背征途》一文中凝聚着中国航天人勇气和智慧的“玉兔二号”像一位孤胆英雄,面对未知之境勇敢进发、努力探索的时候,“嫦娥六号”也已越星河,携月壤,逐梦归!作为“星”青年的我们,迈入新时代新长征,定有许多未知之秘境召唤着我们去探索,去揭秘,我们应以奋斗之姿,勇抵未知之境。你准备好了吗?
持奋斗之心,埋头苦干,勇抵未知之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古人的天问;而今,从“神舟”系列到“天宫”系列,再到“嫦娥”系列,这些宇宙级别的中国式浪漫不正是科研人员埋头苦干下赓续奋斗完成的吗?科技如此,人生亦如此。没有一朵花一开始便是花,“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俞鸿儒院士潜心研究风洞技术50年,终让“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让国之重器展翅翱翔于苍穹;“天上回来的老师”桂海潮不屈于命运,持奋斗之心,勤勉不滞,逐梦航天;“全国劳动模范”丁照民博采众长,埋头苦干30年,打造出卓越的焊接技术。他们虽都是平凡烟火下的普通人,但始终秉持着“老黄牛”的底色。由此可见,奋斗底色亦可成就崇高,埋头苦干助抵未知秘境。
以奋斗之姿,锐意进取,终抵未知之境。
“未知之境”是“未卜之境”,亦是“无人之境”,不确定性如山横亘。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是怎样建成的?为找到解决这个“未知”的答案,港口专家张连钢持之以恒,在这条路上走了10年。面对外国技术壁垒,“把买不来的做出来!”张连钢和团队留下几十万字的分析报告和两千多份技术会议记录,用1000多天“神迹”完成了国外常规8到10年的建设任务,成功实现了从智慧码头的“门外汉”到智慧码头的“推门人”的华丽转变。有人发问:人能走多远?这话不要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登多高?这话不要问身躯,而是要问意志;人能创造多少?这话不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智慧;人能看多远?这话不要问眼睛,而是要问格局。没有前车之鉴,唯有以奋斗之姿、锐意之志撕开秘境,天堑方能变通途,方能烛照未知。
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扬帆远行的哥伦布,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双眺望远方的眼睛。“抵达”意味着不能停留在空想,而要有探索的本领和实际行动;“不断抵达”则意味着探索永不停歇、奋斗永无止境。仰观天宇,时间更加深邃;俯身耕耘,未来无限可能。吾辈青年生于当下,能力尚孱,但若能以奋斗为基石,赋能未来之山海,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亦能抵未知之秘境。
【海南洋浦中学】
点评
作文开篇构思新巧、独特,用对话方式把材料有机融入文本,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两个主体段的设置,一方面,构成凤头、猪肚、豹尾的写作模式,使作文结构突出、主次分明;另一方面,多用例证法、引证法逐一论证“奋斗+埋头苦干”和“奋斗+锐意进取”,论据经典且不失新颖。结尾回扣材料,深层次挖掘“抵达”和“不断抵达”的深刻内涵。除此之外,精当又深邃的语言提升了作文亮色,深化了作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