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
作者: 朱正君
入乎其内
汉语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用来交流和传播信息的符号,具有稳定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特点。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虽一脉相承,但变化不可谓不大。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可以从辨析词义与把握词义变化规律入手,可以从分析语法与观察句子的构成规则入手,还可以从时代文化以及文体形式来着手。
一、从词义角度观察
词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例如“兵”字,本义是武器,如“短兵相接”;引申为拿武器的士卒、战士,如“精兵强将”;由此义引申为军队,又引申为战争、军事,如“纸上谈兵”。现代汉语中,“兵”多指士兵,但是在古代语言环境中“兵”的含义就丰富多了。这是词义的缩小。从词义角度看,词语主要有四种变化:
1.词义范围的扩大。如“河”字,在古代是专有名词,专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所有的河流。
2.词义范围的缩小。如“金”字,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
3.词义发生转移。如“走”字,古义是“跑,逃跑”,现在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但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了。
二、从语法角度观察
1.词汇的构成角度。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多为双音节词。例如:
孟子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孟子·滕文公上》)
其中“害”字作“妨碍、妨害”解释,但现代汉语中就没有用“害”单独来作“妨碍、妨害”解释的情况。
2.句子成分的排序和句式角度。
句子成分的排序方面,古代汉语多采用“主—谓—宾”的顺序,而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排序则更加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句子成分的位置以强调不同的信息。例如:“你帮我叫叫他”,在古代汉语中可能表述为“君为我呼入”(《鸿门宴》),而在现代汉语中则可以通过调整语序来强调不同的信息,如“他,你帮我叫叫”。
句式方面,古代汉语中存在大量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仍有使用,但已经不再常用。比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是定语后置句,“何为其然也”(《赤壁赋》)是宾语前置句,“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是判断句,“不拘于时”(《师说》)是被动句。
三、从时代文化角度观察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比如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拿纪年来说,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最常见的两种方法,前者如“壬戌之秋”(《赤壁赋》),后者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纪日,除了常见的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登泰山记》),有些日子在古代还有特殊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如“戊申晦”(《登泰山记》)。古代常用数字来纪时,也用天干地支还有其他专门术语,现代记录时间的词语就相对简单多了。
另外,古代封建等级制度分明、尊卑文化浓厚,在称呼上也有体现。比如古代称呼“公”“子”等表示尊敬的意味,“公将战”(《曹刿论战》)中的“公”是“鲁庄公”,是对其身份的标注,“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中的“子”是对方尊称,指苏轼的朋友。再比如,现代汉语中,“舅”的意思是“母亲的兄弟”。但是古代的“舅”范围要大,如《诗·秦风·渭阳》中“我送舅氏,曰至渭阳”,这里指母亲的兄弟;《礼记·檀弓下》中“吾舅死于虎”,这里指丈夫的父亲;唐代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这里指妻子的父亲。
四、从文章体裁角度观察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文体分类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大差异。现代汉语大致分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个大类。而古文在具体细分中又有现代汉语没有的一些文体形式,比如古诗、赋、骈文、奏议、铭等。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形式和表达上有明显不同,但是所用的手法又有相同之处,比如运用意象方面,古诗《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彤管”的意象使用,现代诗《雨巷》“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中“丁香”的意象运用,它们都有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独特魅力,也有古代和现代表情达意上的明显不同。《赤壁赋》这篇古代散文和《故都的秋》这篇现代散文,从语言上看,都有诗词之美,但是苏轼的《赤壁赋》具有古代文人的独特审美境界,而郁达夫在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知识之外,还受西方文化的浸润,比如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诗歌的影响。
出乎其外
“睡”的古今义
王 力
现在举例来说,“睡”字不但现代有,古代也有,古书上的“睡”字似乎也好懂,也没有问题。可是仔细一看,却并不完全一样。“睡”字在汉代以前,是坐着打瞌睡的意思,和躺在床上睡觉的意思不同。《战国策·秦车》中说: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不止。”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苏秦一面读书,一面想打瞌睡,于是他用锥子刺他的大腿,他就醒了。这个“睡”就是打瞌睡的意思。因为读书是坐着的,他并不想睡觉,而只是因为感到困乏想打瞌睡,所以用锥子刺他的大腿。如果说他读书时想睡觉,那岂不说他太不用功了。又如,《史记·商君列传》:“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这句话是说卫鞅和秦孝公谈话,秦孝公不爱听他的,所以说孝公时时打瞌睡。这个“睡”字如解作睡觉就不对了。因为他们尽管是君臣关系,秦孝公也决不会如此不礼貌,竟躺在床上睡起觉来了。
所以,每一个词的意义都有它的时代性,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换了时代后,我们就不能以老的意义去看它了。例如唐朝杜甫的《彭衙行》中有一句话:“众雏烂漫睡,唤起沾盘餐。”是说小孩们随着大人逃难,到了一个地方后,孩子们困极了,倒在床上睡得很香。如以汉朝以前的意思来讲,说孩子们打瞌睡,那就不通了,因为要说小孩们打瞌睡,就不能睡得那么香。
(选自《文言的学习·怎样学习古代汉语》,有删改)
赏析
作者结合古代语境具体分析“睡”字意义变化,目的是为了说明“每一个词的意义都有它的时代性,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并且用“睡”在唐代杜甫诗中的例子和汉代作比较,饶有趣味,逻辑更严谨。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岘亭记
〔清代〕姚 鼐
金陵四方皆有山,而其最高而近郭者,钟山也。诸官舍悉在钟山西南隅,而率蔽于墙室,虽如布政司署瞻园最有盛名,而亦不能见钟山焉。
巡道署东北隅有废地,昔弃土者,聚之成小阜①,杂树生焉。观察使历城方公,一日试登阜,则钟山翼然当其前。乃大喜,稍易治②其巅作小亭,暇则坐其上。寒暑阴霁,山林云物,其状万变,皆为兹亭所有。钟山之胜于兹郭,若独为是亭设也。公乃取“见”“山”字合之,名曰岘亭。昔晋羊叔子③督荆州时,于襄阳岘山登眺,感思今古。史既载其言,而后人所能知也。今方公在金陵数年,勤治有声,为吏民敬爱,异日或以兹亭,遂比于羊公岘山亭欤?此亦非公今日所能知也。今所知者,力不劳,用不费,而可以寄燕赏④之情,据地极小而冠一郭官舍之胜,兹足以贻后人矣,不可不识其所由作也。
嘉庆三年四月,桐城姚鼐记。
〔注〕①阜:土山。②易治:整治。③羊叔子:即羊祜,魏晋时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④燕赏:玩赏。
1.翻译文章第一段,感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工具书,找出文章中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联点和不同点,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