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词语选择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
作者: 张荣谦 张芳芳
知识拓展
说话写文章都离不开词语。如同盖房子需要砖石一样,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的“砖石”。通过巧妙的组合和选择,传递着丰富而深刻的信息。
一、准确理解词义,提高选择能力
文学作品中的词语使用注重准确、鲜明、生动。准确是基于对词义的理解,鲜明、生动是选择词语进行表达的艺术效果,二者相辅相成。
【示例1】
(1)两人闷坐了一会儿,他开始抬头看看天,又掉过来扫了我一眼,意思是在催我动身。(“扫”是迅速掠过,把小通讯员心里急着动身,不敢看“我”,但又不得不看的心理表现了出来,如果换成“看”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2)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送”比“放”更有力,在这里表现了小媳妇拿出新被子的不舍和最终的下定决心,内心也有点赌气,跟下文她为小通讯员献出被子形成了对照。)
(3)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劈手”形容手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夺”指抢,强取。两个词连用,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牺牲异常悲痛,为自己曾跟他赌气感到后悔,以及决心为他盖上新被子的心理。)
(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同时,作者对词语的恰当使用,是刻画情景的重要方式,也是语言艺术的体现。用词恰当可以为文章营造一种动态的感觉。
【示例2】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作者在此处用“泻”字,表现出月光照在荷叶上的一种安静的景象。而一个“浮”字,将雾气从下往上,渐渐浮起来的状态传神地刻画出来,细细体会,给人一种很轻柔的感觉,也十分符合青雾的形态。
不仅如此,作者使用词语时字斟句酌,才能体现出表达的细微差别,才能细致刻画。
【示例3】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剥蚀”的意思是物质表面因风化而逐渐损坏,用来写“琉璃”因年代久远而破损,很恰当。“淡褪”的是门壁上朱红的油漆,油漆经时间冲刷而变淡、褪去,搭配得当。“坍圮”指建筑物或堆起的东西倒塌,高墙因年久未修而倒塌,符合实际。“散落”指因分散而失落或流落,写“玉砌雕栏”东一根、西一根的,失落到别处,比较恰当。这四个词语共同描摹出古园经历沧桑所呈现出的破败景象,恰到好处。
二、辨析意义用法,提高理解能力
词语的意义有词典义和语境义,我们既要积累词语的词典义,尤其是多义词语的多个义项,又要关注其在语境中产生的新义。所谓“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我们答题时先要关注其不同义项,必要时可以把句中该词义项代入另一句该词语境中看看是否讲得通,以此确定其义项。然后辨析其用法,主要看该词处在句中的位置,如在动词前或后、在名词前或后,位置不同,其词性和在句中充当的语法功能也就不同。
【示例1】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只要戴上耳机就行。
下列句子中的“谁”和例句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A句中的“谁”表示疑问,“谁主沉浮”,“谁”指“什么人”,是毛泽东的设问。B句中的“谁”表任指,“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中“谁”是指“任何人”。C句中的“谁”表示虚指,“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中“谁”与“知道”一起,表示“不料”之意。D句中的“谁”表示定指,“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谁”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十分确定的一类人,在这里指人民志愿军。例句中的“谁”表任指,即“任何人都不爱”。故选B。
【示例2】
耿老头能喝酒。
下列句子中的“能”与例句中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酒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例句“耿老头能喝酒的”中的“能”是动词,含义是“擅长”。A项,句中的“能”,是动词,是“能够,可以”的意思。B项,句中的“能”,是动词,是“擅长,善于”的意思。C项,“能”,是动词,是“能够,可以”的意思。D项,句中的“能”,也是动词,是“能够,可以”的意思。故选B。
三、鲜明生动表达,提高运用能力
表达要鲜明、生动,就需要对词语进行思考分析。
【示例1】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地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地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文中有三个叠词“处处、微微、早早”,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又有什么不同呢?
“处”表示地方,如“问询处”,现代汉语一般不单独使用。“处处”则表示周遍之意,即每一个地方,文中意思是每个地方都干燥结实。“微”表示轻微,“微微”则表示微小程度的加深,更加轻微,文中表示黑土发黄的程度非常轻微。“早”表示时间靠前,而“早早”则表示很早,文中的意思是祥子愿意早上很早就去拉车。
表达要鲜明、生动,还需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感情色彩。
【示例2】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这一语段中的“染污”“徘徊”本身属于中性词,但在这个语境中,与“孱头”“昏蛋”“废物”一样,都是贬义词。在特定的语境下,词语的感情色彩也会发生转化,表达出更为复杂的情感。
有些词语常用于特定的语体中,带有鲜明的语体色彩。词语的语体色彩主要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大类。口语用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平易朴素;书面语用词庄重典雅,讲究分寸。有些专用词语只适用于某一类文体。如果不注意词语的语体色彩,用得不合适,就会使人感到很不协调。
【示例3】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这段话中有五处均需修改,“堵住”改为“堵塞”,“管子”改为“管道”,“换掉”改为“更换”,“打算”改为“计划”,“正遇上”改为“正值”。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庄重场合,用语要规范雅正,多用书面语。比如,文艺类作品用语注重形象性,科学类作品注重准确性和严密性,政论类作品注重逻辑性和鼓动性,公文类作品讲究格式化和简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