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担当(一)社会责任
作者: 刘宝侠圣- 埃克苏佩里说:“要做人,首先就得承担责任。”陆游亦云:“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可见,社会责任意识是一个人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国家的期望,也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
真题链接
2023年天津卷:以“使命与担当”为话题,要求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对社会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成长过程当中的使命与担当,体现热爱祖国,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2022年浙江卷:以“青年有担当,青春正飞扬”为主题,具体指向是青年要在各行各业中勇担大任,力做“创新型人才”。并要求青年人结合自身实际展望未来,重点思考如何把握时代机遇,顺应时代需求,进而走向成功。
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这一关系类试题引导青年学子思考个人价值与国家时代的关系,便于学生在作文中抒发个人抱负与胸怀,显现自己的时代担当。
角度一:青年勇担当,时时自修养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陆琴
100多年前,五四先驱上下求索,挺身而出,“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当下,身为青年人的学生即将接过长辈肩上的责任,自我修养绝不可少。唯有提升自我修养,守住底线,方能守护人生的大盘,闪耀自我。
推荐素材
90岁的王蒙,普通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上午写作,下午阅读,晚上看看电视,要有球赛,指定看球赛,按他的说法,看球赛累不着自己。春夏秋三季,他践行农民的作息,晚间9点半躺下,清晨5点起床,有时天还黑着,他便出去走路,三四千步打底,一天下来,他时常能走到一万步。有人读过王蒙的近作《季老六之梦》,在微博评论:“感慨作者的语言功底厉害,也感受到了作者美丽的精神状态,果然发疯就是快乐。”
在“发疯”这一叙述下,始终向上的王蒙和打算“摆烂”的年轻人跨越时间连接起来,构成了对时代奇妙的回应。他的底色,是“信”,是欣欣向荣。“我只能说,我没有躺平过,没有无所事事过,没有无赖无聊过,没有全然放弃过。”
素材点拨
青春,不仅仅是年龄,更是生命活力的迸发。即使已近90,王蒙依旧坚守着身为作家的职责,严于律己,葆有对生命的热忱,为打算”摆烂”的青年诠释了青春的真正内涵。90 岁的王蒙,永远的青春。
文题
2024 年元旦,《南方周末》新年献词里说:世界越是让人自眩神迷,我们越要抱朴守一,在沧海桑田中守护内心。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借助2024 年元旦《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中坚守初心。材料特意点出当下“目眩神迷”的属性,这意味着当面临令人眼花缭乱、心神不定的情境或诱惑时,我们往往容易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左右。由此,材料引出“抱朴守一”这一应对态度。“抱朴守一”,强调保持本心、纯朴和纯真的状态,告诫我们越是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越要坚守自己的本心和价值观。那么,如何做到“抱朴守一”呢?材料进一步给出指导,即“在沧海桑田中守护方寸安宁”。
写作时,可以先表达中心观点,即我们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稳定的态度,以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然后,针对如何找到真我、坚守自我这一点展开分析。在此过程中,可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对比“坚守自我”和“随波逐流”的区别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也可运用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如可用袁隆平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立志学农、秦玥飞放弃百万年薪立志当村官等事例进行论证,说明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和大义而活的人。最后归结全篇,呼吁青年在世事繁杂中要认清自己的内心,坚定理想,活出与众不同的“真我”。
例文
去湖心亭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羊晗
上元夜,赏花灯。宝马雕车,玉壶光转,绚丽的烟花在幽蓝的天际盛放,奇幻的灯闪耀着炫目的光。就连一向爱热闹的张岱也忍不住叹息:“这个世界太闹了。”
何不驾一叶小舟,驶离这令人目眩神迷的繁华,去湖心亭觅得一份“上下一白”的宁静自得。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连苏东坡也不禁感慨“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在飞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曾经以为牢不可破的信任和纽带,在时间的洪流中变得脆弱易碎;昨天还亲密无间的伙伴,今天可能就因为立场或利益的不同而渐行渐远。这种未知的快速变化既令人眼花缭乱,又让人心生恐惧。于是,人们纷纷戴上厚重的面具,彼此间看不清对方的真实面容,也渐渐忘却了自己原本的模样,迷失在这瞬息万变、光怪陆离的世界里。
但此题并非无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变的是这个世界,不变的,是我们的初心与坚守。世界越是光怪陆离,我们就越应坚守本真、抱朴守一。
当世界被黑暗所笼罩,你是选择成为一只猫头鹰,为在黑暗中占据一席之地而自鸣得意,还是甘愿化作一棵树,孤独而坚定地指向天空?孔子选择了成为一棵树,在礼乐崩塌、诸侯纷争的乱世里,他坚守心中的道,让中华礼仪得以流传千古;嵇康,同样选择做一棵树,面对钟会“乘肥衣轻,宾从如云”的炫耀,他依旧低头打他的铁,那份魏晋风骨的傲岸,至今仍为人所敬仰。反观那些如猫头鹰般自鸣得意的权贵,他们在目眩神迷中迷失了初心,最终只留下了令人不齿的丑态。
抱朴守一,并不意味着要成为一座孤岛,而是在坚守本心的同时,散发出自己的光芒与热量,为迷茫者指引方向。正如孔子在春意盎然的杏花树下,向弟子们传授礼乐之道。我们不做被裹挟的牛羊,也不做独行的虎兽,而是要做那只引领方向的领头羊,在迷雾中为众人指明方向。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AI 的兴起、世界的动荡、就业的压力,构成了一个目眩神迷的世界。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珍视心中的“湖心亭”。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迷茫与混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坚定地走向未来。
评点:文章以元宵节的繁华景象为引子,转入对当今社会快速变化和人心浮躁现象的深刻反思。作者通过引用苏东坡、孔子、嵇康等历史人物的故事,强调了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坚守初心与本真的重要性。文章对比鲜明,富含哲理思考,鼓励读者即使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语言优美流畅,比喻生动形象,如“成为一棵树”“湖心亭”等比喻富有诗意,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角度二:微光聚大爱,平凡显风采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崔梦璇
普通人的贡献,虽不及皓月之明,却以自身微光,点亮了世间角落。从家庭的温馨港湾到社会的广阔天地,普通人的每一次默默付出,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们以汗水浇灌希望,用坚持书写忠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贡献,汇聚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推荐素材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他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了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他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 农户+ 基地”的新模式,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硬是把沙窝窝变成了“金饽饽”……新中国成立以来,千千万万林草人始终怀抱“替山河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宏伟夙愿,为了“绿水青山”事业,为了改变恶劣的环境,以绿化为民的高尚情操和锐意进取的实干精神勇担职责使命,将担当写在青山绿水间,把奉献绘在大漠沟壑里,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独木成林海的生态奇迹。
素材点拨
石光银,四十载春秋与风沙共舞,绘就一幅绿色长城的壮丽画卷。他不仅是治沙的勇士,更是梦想的播种者,将贫瘠的沙海变为希望的田野,用汗水浇灌出“金饽饽”的奇迹。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林草人如繁星点点,他们以山河为纸,以汗水为墨,书写着绿化为民的壮丽史诗。这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是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精神的生动写照。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普通人生活平凡、琐碎,他们也许没有卓异的天赋,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依然可以发出光亮,温暖自己,照耀他人。这个普通人可以是你,是他,是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前半概述多数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后半句由“但”引出整句话真正的重点——普通人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这里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两个相辅相成的维度上:一是利己,即为自己带来温暖与满足。另一个则是利他,即照亮他人,给予帮助与力量。
第二句话旨在引导考生思考普通人的身份定位:可以选择考生自己、可以选择第三人称等,结尾的省略号,则提醒同学们,不应局限于单一视角,而应广泛涉猎,从多个层面挖掘并展现普通人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作文旨在激励青少年关注身边平凡而温热的生活,重新审视自己,获得更自洽的人生和更自由的表达。
在确定文体后,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可以选择议论文,通过论证普通人的价值和潜力,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选择记叙文,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他们的光辉。在拟题时,应紧扣材料主旨,突出立意,同时力求新颖、简洁。例如可以拟题为“普通人的光亮:温暖与照耀的力量”或“发掘潜力,点亮平凡人生”等。
写作任务中的“你”提醒考生,要有自己的身份意识,须有准确的写作定位和明确的写作角度,拒绝泛化或面面俱到,立意方可深刻。
值得注意的是,话题中暗含着“普通”与“不普通”的二元关系。考生在行文中要紧扣当下“普通人”这一普遍群体,不惧普通,不甘普通,从而超越普通。由普通到不普通,从而发光发亮,既能温暖自己,又能照亮别人。
例文
四季轮换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邹嘉瑶
宇宙浩瀚,星辰流转,四季更迭,构成了自然界恒久不变的法则。它们以一种平凡而宏大的方式,展现出生命的律动和不息。同样,每个普通人的生命轨迹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能以微小的光芒汇聚成璀璨的星河,温暖岁月,照亮四季。
在生命的旅途中,搏击惊涛骇浪、追求非凡成就固然令人心生向往,但那些藏匿于岁月深处的小确幸,同样能够给予我们无尽的欣喜与成长的力量。普通人正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书写着自己的“史诗”。海涯在灯光下笔耕不辍的身影让他走入了“雨果奖”的神圣殿堂;陈慧将菜场中的喧闹写就成抵御生命风暴的拐杖;陈年喜在秦岭深处的矿山里,唱出自己生命的“秦腔”。这些“微尘”散在四季更迭的世间,与时舒卷,闪闪发亮。
四季的轮回,不仅是自然的更迭,也是人类生活的背景音。我们发现春日里绽放的第一朵花苞,聆听夏日中响起的第一声蝉鸣,目睹秋日里转黄的第一片杏叶,感受冬日里飘落的第一片白雪。普通人在这不息的循环中,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意义,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梅大”高速上跪地拦车的黄健度一家,在生死时刻,展现了大义大勇与大善;在沙漠深处,石光银的脚印绘制出独木成林的绿色图景。他们或许无法成为历史的焦点,却以平凡的故事,诠释着非凡的人生。
承认普通,并非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识。每个人在浩瀚宇宙中都是渺小的存在,但通过自我认知,我们认识到自身的局限与潜能,在平凡中努力追求卓越。正如四季轮回中的每一片叶子,虽平凡却独一无二,共同绘就了大自然的壮丽画卷。
在这个大千世界中,我们或许无法成为历史的主角,但我们可以成为自己故事的主宰。用我们的智慧去创造,用我们的勇气去挑战,用我们的爱心去温暖这个世界。
四季在轮换,时间滚滚向前,而每一个普通人,在这流转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
评点:这篇作文以宇宙和四季的更迭为背景,将普通人的生活与自然界的伟大相结合,通过对比宏大的自然法则与个体生命的微小,强调了每个人虽平凡却独特的存在。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文章结构清晰,从自然界的规律过渡到个体生活,再升华到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层层递进,展现了作者对主题的深刻理解和表达能力,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