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立体的人

作者: 李梅丽

做一个立体的人0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中国人被赋予了“温良”的特质,这是一种既热烈又恬静,不偏不倚的性格调和。然而,“温良”只是表象,其背后是多种相反相成的性情融合而成的奇妙平衡。

自古以来,中庸之道被奉为人生的至高境界,做人亦需追求平衡与和谐。《尚书》中便有言,正直者需以温和相待,宽厚者则需辅以严肃,这正是平衡之道的体现。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扁平人物与立体人物。前者性格形象单一,往往只有某些极端特征,尽管鲜明但缺乏丰富性。你看那《三国演义》中的“三绝”人物:智绝的诸葛亮,义绝的关羽和奸绝的曹操,就是明证;而后者的形象则更加多元,也更加贴合生活中的人,譬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那一路成长的曲折经历和丰富性情,构成了文学形象画廊中独特的“这一个”。

我们所处的世界,复杂多变,人的性情亦随之起伏。中国人虽以“温良”著称,但在不同情境下,也会展现出不同的性情,甚至相反。这些性情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一个个立体的人。

强调立体,并不是要泯灭个性,而是将不同的个性进行调适。在文学中有两幅极具象征意味的图景:一幅是白云之下的堂吉诃德呼啸着奔向巨大的风车,一幅是黑夜之中的哈姆雷特沉默着站在城楼顶端。他们都极具个人色彩,但也正是这种性格的单极化,导致了各自悲剧性的结果:前者耽溺于狂想,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后者则因对结果的过度思考而犹疑,错失了自己应有的行动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不同的极端间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种平衡的结果不是千人一面、耽于平庸。寻找平衡,建构立体的人性,其前提首先应是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情,无论朝什么方向。在后工业化的信息时代,费孝通笔下的那个“熟人社会”已分崩离析,社会的运行方式已不断将人的培养程序化、模式化。经常出现在你身边的那些冷漠的面孔,那些被生活所摧残的人,早已丧失对生活进行丰富体察和深刻认知的能力,又何谈立体的性情,何来自我呢?

正是因为人的多面性,才造就了与众不同的我们。当我们习惯于某种生存状态时,就该停下来反思是否已迈向扁平化的舒适圈之中,是否已走向磨灭自我性格的过程。

静默流淌的河流也渴望大海汹涌的风暴,奔流不息的江水也向往湖泊安稳的深沉。唯有努力成为一个立体而丰富的人,我们才能成就一个更加真实而美好的自我。

评点

文章从“温良”一词徐徐展开,却紧紧扣住“做一个立体的人”来行文,构思精巧,层层递进。作者先从文学作品中的扁平人物和立体人物谈起,并将二者对比,突出“立体人物”对立统一的性情更加多元、更为真实,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不同的性情相互交织,构成一个个立体的人。后文紧接着对“立体”的概念进行辨析,从辩证的角度探讨怎样成为一个立体的人,思考全面客观,极具说服力。文章的举例恰到好处,语言精练老到,体现出高超的语言功力。

(指导教师:王雨清/ 编辑: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