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出发”与“回家”导写

作者: 尹文芳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行走有两个方向,要敢于出发,也要懂得回家。去未知的领域要有所选择,回家时要有所反思。

生活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你对此有什么联想和思考呢?请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指出了行走的两个相反方向——“出发”和“回家”,并强调了在各自方向上应关注的两个要点:“要有所选择”,“要有所反思”。同时,导语部分为我们展现了现实情境——“生活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引导青年学生要立足于已拥有的基础,结合自我认知,敢于走出舒适区,探索未知新领域,并在探索的过程中,让个人的行为更好地融入民族、历史的发展潮流。

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出发”和“回家”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深层含义。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客观具体的层面,涉及对“未知”地点的探索;二是抽象精神层面,涉及对领域的追求。这既包括可见的实际行动,也包括不可见的心灵旅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回家”不应仅限于物理意义上的返回“家庭”或“国家”,而应更深入地理解为精神层面上的认清时代、审视自我和坚守初心。

其次,“出发”与“回家”作为一对二元对立关系,在理解时应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即在行进的道路上,既要有勇气出发,也要懂得适时回归,并在行进中进行反思。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为何需要在两个方向上进行选择与反思:出发的方向有很多,因此必须做出选择和放弃;未知领域的辉煌和变幻可能令人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因此需要适时进行反思,审视自己的初心,保持清醒;未知领域的挑战可能削弱信心,因此需要适时回归,反思并寻找更好的方法,以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两者统一于行走中,只有能够出门并能够回家,行走才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例文

心有归途,敢向远方

湖南省皇仓中学 高雅其

一条路由两部分组成,一段是你来时的轨迹,另一段则是通往未知的全新旅程。如果忘了归家之路,内心难免波动,信心丧失;若因恐惧而止步不前,则错失了探索未知的机会。在人生之路上,学会回归,同时怀揣着出发的勇气,坚定地迈向远方。

出发,意味着奔向未知与远方,是打破人生桎梏的行动。

“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探求未知,去突破无知的界限。“蛟龙”号潜入马里亚纳海沟深处,方知海洋的深邃与人类认知的有限;宇宙飞船直奔月球与火星,方觉宇宙的无垠与生命的可贵,“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敢于出发,前往未知的领域,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成就更精彩的自我。

回家,意味着返璞归真,摒除俗世的喧嚣。

身处繁华的摩登大厦之间,我们难免为外物所扰,身陷都市的繁华与纸醉金迷而不自知,唯有坚定内心,返璞归真,才能不被世俗潮流所裹挟。范蠡以善于进退闻名,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贪恋高位,而是选择隐退,泛舟湖上,实现了人生的圆满。反观李斯,他本心怀壮志,一纸《谏逐客书》名垂于史,却在权力的诱惑下迷失自我,最终落得悲惨结局。他们的故事告诫着后人:懂得“回家”是人生至关重要的课题。

踏入未知并非盲目前进,懂得回家亦非简单归去。

未知往往与危险相伴,踏入未知领域,绝非无选择地盲目行动,否则极有可能误入歧途,远离初衷。同样,回归之路亦并非单纯的“走回去”,而是对来时的路、走过的途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与反思,不是机械地重复行走的动作,进行前行和后退的反复,而是以过去为鉴,为更远大的前行作准备。

归途是我们出发的基础,是前进的最大底气。

若只是一味地前进,难免会遭遇狂风暴雨,但若心中存有归途,便不惧怕荆棘丛生。归途是我们为自己保留的避风港,是我们的休憩所在。项羽在四面楚歌时,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他放弃了归途,也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归途并非懦弱的逃避路线,而是心灵的归宿。

在继往开来的时代里,我们有出发的勇气,同时也不能忘记归途。心怀归途,才能助我们行稳致远,抵达未知的彼岸。

评点:文章如行云流水,展现了壮志凌云的出发之勇,又不乏归途的深情回望,体现出作者深邃的人文思考与豁达的人生情怀。在文字的流转中,既有对未知世界的无畏探索,也蕴含了对内心宁静的深切向往,两者交织,构成了文章独特的韵味。作者以史为鉴,借古人之智慧,启今人之思考,使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结尾处以项羽之例,强调了归途的重要性,提升了主题的深度,更增添了文学的韵味和人文的关怀,令人回味无穷。

(编辑: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