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识人韵

中国香道文化源远流长,上可溯至秦汉,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自宋元明清以来,因文人的广泛参与,香道文化愈发绚烂多姿。他们或吟诗颂香,或品香参禅,又或是雅集斗香,借此怡情悦性,将焚香视作摆脱尘世繁忙、追寻闲适悠然的东方智慧法门。

岁月悠悠,历史的尘埃虽已落定,但那一缕缕香气却依旧萦绕不散,古人的品格与风骨,也在这袅袅香烟中代代传承。香料,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存在,它更是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每一次对香料的言说,都是对古人的追忆与致敬。凭香忆人,是独属于中国式的极致浪漫美学,引领我们在香气弥漫中探寻古人的足迹,体悟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与智慧启迪。

艾香:冰台引火,伏愿天下艾安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就像香艾和冰台,无论换哪个名字,都躲不过燃烧的宿命,虽然一个是为了治病,一个是为了光明。”

艾香源自冰台的燃烧,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冰台,即为艾草。冰台是一种极易燃烧的植物,燃烧时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气,其产生的烟雾对诸多细菌有着显著的抑制与阻断功效。

东汉末年,天灾人祸交织,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瘟疫肆虐,生灵涂炭。此时,神医华佗挺身而出,以艾草膏为曹操治疗,成效斐然,对曹操有救命之恩。

然而,面对这场瘟疫,医者与政治家的立场却产生了根本分歧。华佗心系苍生,无法坐视患者受苦,他渴望尽己所能,拯救每一个生命。而曹操,这位乱世枭雄,凭借多年的政治敏感性,坚信乱世亦是机遇,唯有平定天下,方能真正安民。在这场博弈中,神医华佗与政治家曹操的矛盾愈发尖锐。华佗深感无力——他的一生都在治病救人,却难以扭转这乱世中的悲剧局面。最终,华佗被捕入狱,在绝望中,他做出了惊人之举:用艾草引火烧掉了自己珍贵的医书!

华佗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光辉。令人惋惜的是,华佗离世后,并未有医书传世,仅留下诸多令人追忆的传说。他就像那艾草一般,最终以燃烧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启发:艾香的药用功效与华佗的医者仁心交相辉映,共同诠释了救死扶伤的伟大精神。艾香不仅是草药的芬芳,更是医者仁心的象征,传递着生命的温暖与希望。这种香与医德的融合,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医者仁心的崇高与伟大,学会在生活中践行善良与关爱。

瑞龙脑香:盛世中体会世态炎凉

——“人类每当被嗅觉勾起来记忆,却总是最深的。”

瑞龙脑香,这种香产自极热之地,闻起来却有一种寒凉之气。这种冷香的释放只能采用熏烧的方式,呈现出一种充满矛盾的“炎凉”之感:它清凉但不刻薄,端庄又不失缠绵,用消失凸显自身的存在。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每当想到杨贵妃,我们总是会想到这句诗。这个姿容绝代的女人,曾身处这世间权利的巅峰,集万千宠爱与荣华富贵于一身。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她却成为政治的牺牲品,香销马嵬驿。三年后,高力士奉李隆基之命,前来为杨玉环改葬。彼时,坟中几乎空无一物,只留有杨贵妃一直随身佩戴的香囊,里面装的,是她生前最爱的瑞龙脑香。

这种奇香原产地在婆利国(今苏门答腊西海岸)。此地非常炎热,一种名为龙脑香树的大树生长于此,树干内孕育着冰一样的东西,即瑞龙脑香,又称“冰片”。而最好的冰片,只有用薰烧的方式才能炼制成香,燃尽便消失于无形。

瑞龙脑香的高贵与独特,恰似杨贵妃的一生,既有过辉煌荣耀的顶点,亦经历了人生的薄凉与无奈。或许,这正是杨贵妃唯爱瑞龙脑香的原因。

启发:在追求权力和地位的同时,不应忽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同时,它也让我们认识到,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物都是独特的存在,但归根结底是选择,更是命运。

沉香:居心中正、毁誉由他

——“沉香的源头是磨难,越珍贵的香料命运越坎坷。”

沉香的源头其实是一种“磨难”,因为沉香树只有在受伤之时才会分泌出沉香。这种分泌物原本是用于自行疗伤的疤痕油脂,所以沉香应该算成树的血泪结晶。沉香的味道引而不发,不偏不倚,居心中正,毁誉由他,符合中庸之道。这也正契合了王安石和苏轼在人生最后阶段才领悟的处世之道。

熙宁二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此时的宋朝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为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王安石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但改革遭到众多大臣反对,其中就包括苏轼。苏轼明白王安石变法的好意,但他也同样明白,在这个腐朽的国家里,新政只会变成官员们剥削百姓的工具。苏轼以沉香作喻抨击王安石:“新法就像是扎入沉香树的铁枪,锥心度日,命悬一线。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他的直言不讳,最终导致了他的贬黜与流放。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面临处死。此时,王安石站了出来,他上书恳请宽恕苏轼——纵然苏轼与自己政见相悖,可王安石也欣赏苏轼的才华。苏轼这才被从轻发落。

元丰八年,随着司马光出任宰相并废除王安石的新法,苏轼再次回到朝中任职。然而,同样存在贪污腐败的旧党也非苏轼所愿,他毫不留情地对其进行了抨击。

这场新旧党派的纷争中,苏轼沦为了那个最不被理解的人。在一路贬谪中,他历经的磨难恰似沉香树上的累累疤痕,愈发沉重,愈发深刻。颠沛流离之间,他如沉香一般,最终散发出济世爱民、超世独立的馥郁香气。

启发:沉香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磨砺才能散发出独特的香气,正如苏东坡的人生,历经风雨却愈发显得豁达与超脱。这种香与人生的对应,让人领悟到人生的成长与修行需要经历时间的磨砺和内心的升华。

回生香:欲求善果,先成齑粉

——“这回生香,炼的是自问自答。你看火替天行道,他看水有好生之德。其实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天无心,心,都在人心。”

回生香,利用故人旧物上的气息,唤醒闻者的陈年旧梦。回生香炼的是自问自答,天无心,而人有心。其实,香和臭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正如高档香水中的粪臭素一样。腥臭的螺甲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然而化腐朽为神奇却只在点化之间。回生香里,甲香便是那点化之物。

黄庭坚,北宋文学大家, 书法名家,人称“香圣”,因“元佑党碑”事件被贬至宜州。一日,背负杀人罪名的亡命徒范信中千里迢迢来访。范信中本为读书人,因官府暴行而家破人亡,流浪四方,听闻黄庭坚的“回生香”能让人再见故人,便不顾一切前来求香。

调香之道,要达到至臻之境,所有材料都必须先行打碎,经历粉身碎骨的磨砺。每一片材料,经过百般研磨,皆是为了成就主香。回生香的主要一味香料是甲香,而甲香则是由螺甲炮制而成。螺甲,便是那些冲上海滩、腐烂发臭的海螺壳。

黄庭坚见范信中情真意切,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取出珍藏的螺甲,亲自炮制,将之化为细腻的粉末,再与其它香料精心调和。经过数日的辛劳,终于制成回生香。范信中点燃回生香,香气袅袅升起,恍若故人身影浮现眼前,心中悲喜交加。

黄庭坚一生上书抗言,即使粉身碎骨,即使背负腥臭之名,他始终坚守胸中的大义。在宜州的这段岁月里,他完成了香圣的最后一次合香,并用甲香为范信中点化了灵魂。这不仅是对范信中的救赎,更是黄庭坚对自己一生的深刻诠释。

启发:甲香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才能凝聚香气,正如黄庭坚在政治上的追求和坚持,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螺甲修行在于煎熬,正如黄庭坚的一生,虽历经坎坷,却在煎熬中涅槃,留下了永恒的芬芳。

梅香:可以磨难,不能苟且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梅香具有不着痕迹的淡雅,似有还无的清香,被文人称作“暗香”。梅花的香气会给人带来一种熟悉又恍惚的美好。梅香是很难浓缩的香气。在古代,因为无法更好的提纯,所以古人换了另外一种制香思路,在梅香配方里直接对梅花的灵魂进行最纯粹的描摹。虽然不含任何梅花成分,却依然能够凸显梅花韵味。

李清照的词中,写得最多的就是梅花,从“却把青梅嗅”到“酒醒熏破春睡”,她一生都在以梅自喻。

靖康之变,国破家亡,李清照拖着病痛之身投奔了弟弟李迒。艰难时刻,张汝舟对她嘘寒问暖、崇拜有加,本不愿再婚的李清照被感动,选择了和他在一起。然而,婚后的张汝舟本性逐渐暴露,两个人的精神追求、性格产生了巨大差异,这让李清照觉得苦不堪言,多次提出和离的想法,奈何丈夫却死活不同意。为达到离婚的目的,李清照选择了和丈夫对簿公堂。

在那个夫权神圣的年代,妻子状告丈夫,无论结果输赢,妻子都要受两年牢狱之灾。但李清照依然坚守那份如梅花般的傲骨。“我的婚姻可以是笑话,但不能是谎话。再婚也好,离婚也罢,都是我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我鄙视那种不敢面对的可怜。”

这就是李清照,“选择雪白,就只能委身寒冷,这是梅花的宿命,也是自己的宿命。”艰难的理想与纯粹的追求,今天的我们,是否还能细品这缕梅香?

启发: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应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尚。梅香,似乎有些冷,但其实是一种清冷的绵长。

主题升华

香文化,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其精髓,在于那份恬淡而深邃的文化精神,宛如无花果,虽无花之绚烂,却结出丰硕之果。

从远古的简单用香,到后世的品香、咏香,香文化见证了人类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映照出人们安逸从容的生活哲学。在喧嚣的都市中,煮雨烹茶、焚香读书,人们于袅袅香气中寻觅到一份宁静,让浮躁的心灵得以安放。

时至今日,香文化已超越了单纯品香、斗香的范畴,它以天然芳香原料为载体,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巧妙融合,旨在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不仅创造着外在的美感,更滋养着人们的心灵。香文化,如同一曲悠扬的乐章,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诉说着华夏儿女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智慧。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