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点之“人文底蕴”(三)审美情趣

作者: 徐玲玲 陈海峰

审美情趣是根植于心的艺术感知与美学追求,其不仅仅体现在对美的个人感悟上,更是一种对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坚守。它引导我们形成独特的审美眼光,塑造独特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真题链接

2021年天津卷:通过“纪念日”这一特殊节点,凸显了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中的重要作用。而审美情趣、价值追求正是纪念日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它让我们在回顾与前瞻中,学会欣赏与珍惜,为生活增添一份厚重的人文底蕴。

2021新高考Ⅱ卷:从“人”的书写中,引导学生在人生奋斗、事业理想、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深刻思考。无论是为人处世、学习提升还是生活态度,个人体验与审美情趣都是塑造人生考题答案的重要因素。这一过程鼓励我们以审美情趣丰富人生画卷。

角度一:情感体验与审美共鸣

审美情趣不仅是个人对美的独特感受,还能让不同文化、艺术之间产生共鸣。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在多元文化和艺术世界里建立和谐的审美关系,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推荐素材

自文艺复兴开始,荷兰艺术家梵高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他的作品洋溢着浓烈的情感、鲜明的色彩和深刻的表现力。画作《星夜》以独特的笔触和色彩,生动描绘了夜空中的繁星与村庄的宁静。这幅画展现了梵高对美的独特感知,也激发了无数观赏者的情感共鸣。每当人们凝视这幅画时,都会情不自禁地陷入沉思,仿佛能感受到梵高在创作时的情感波动。

在东方艺术领域,中国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同样展现了审美共鸣的力量。这幅山水画笔触细腻,色彩淡雅,描绘了旅人在山川里赶路的情景。范宽通过这幅作品,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旅行者孤独心境的深刻理解。观者看着这幅画,往往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与深远,仿佛自己也走进画里成了旅人,体验着那种与世隔绝的宁静自在。《溪山行旅图》让观者在欣赏美的同时,还能和古人有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东方文化与审美的理解。

素材点拨:通过分析这些经典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西方的《星夜》还是东方的《溪山行旅图》,都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些作品能够成为不朽的艺术珍品,正是因为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共鸣。我们深入研究、欣赏这些作品,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还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诗人林庚说:“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但成熟的稻穗总低着头,优雅的垂丝海棠低着头,饱满的向日葵亦低垂着头。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通过诗人林庚的坚韧自信与自然之物的谦逊姿态,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关于人生美学与生命哲学的对话。“昂着头走路”,不仅是对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生动描绘,更是对追求人生理想、自我价值的象征。这种姿态,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

而另一方面,成熟的稻穗、优雅的垂丝海棠以及饱满的向日葵“低着头”的谦逊姿态,则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生命之美。它们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岁月的磨砺,最终以一种内敛、从容的姿态展现出生命的深邃与宁静。

两者虽形态迥异,但都蕴含着深刻的美学价值和生命哲理。前者代表着人生的激情与追求,后者则象征着生命的成熟与智慧。这种对比与碰撞,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思考角度。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从林庚先生的坚韧自信中,探讨人生理想、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与实现;从自然之物的谦逊姿态中,领悟历经风雨洗礼,成熟后的淡然与超脱;对比两者,探讨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生命形态下美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及每个人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应保持的开放心态和包容胸怀。这些立意方向在探讨人生美学的同时,也传递出积极向上、包容多元的生命态度。

例文

昂扬之骨,谦卑之姿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张唐奕

“秋水芙蕖,倚风自笑”,这八个字道尽了王维的诗作,也诠释了王维的一生。他曾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亦曾历经坎坷,宏图未展。然而,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始终保持着一份“昂扬之骨,谦卑之姿”,这是他对生命最深沉的致敬。

正如简媜所言:“人生便如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的一生中,辉煌与失意,如潮起潮落,难以预料。正因如此,我们更应珍视自尊,以谦卑的姿态去面对无常的世事。昂首,绝非孤傲自大,目中无人,而是坚守内心的风骨,宁折不弯;低头,并非怯懦退缩,向现实妥协,而是以一种自我审视的谦卑,去拥抱世界的广阔与深邃。在与命运的凄风冷雨周旋时,时刻保持这份“昂扬之骨,谦卑之姿”,以不屈的精神和谦逊的态度,书写人生的华章。

昂扬之骨,是我们面对风雨时的坚韧与执着。它让我们面对挑战时不屈不挠,在逆境中依然能够挺直腰杆,保持信念。正如余秀华,她在病痛与婚姻的泥沼中挣扎,却从未放弃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她以诗为剑,以笔为枪,与命运抗争,守护自己的自尊与风骨。她的诗句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她的生命,因不屈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正是这份昂扬之骨,让她在泥泞中站得更稳,走得更远,最终迎来人生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然而,所有的站立,都离不开清醒与谦卑的支撑。谦卑之姿,是我们人生中的另一种风景。它提醒我们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失志,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牛顿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谦卑的心。他曾说:“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深知,个人的成就离不开时代的背景和前人的积累。正是这种谦卑的态度,让牛顿成为了一代科学巨匠。这告诉我们,无论是身处何种环境,都应保持一份谦逊。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昂扬之骨是我们不能弯曲的脊梁,不能向世俗妥协的自尊;而谦卑之姿源于对自我深刻的审视,亦是助我们通往高远目标的坚实护盾。

昂首心不飘,低头骨不折。让我们以不屈的精神和谦逊的态度,书写一段段精彩纷呈的人生篇章。

评点:文章引经据典,论据丰富,王维、余秀华等人物事例古今结合,论证有力;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从“昂扬之骨”到“谦卑之姿”,论述深入。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多处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同时,能紧密联系当下青年实际,展现出较强的时代感和责任感。

角度二:社会文化背景与审美差异

□江苏淮安中学 王怀庆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涉及美的定义,还体现在审美行为和表达上。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中的艺术作品,促进跨文化交流。

推荐素材

中国南方与北方建筑风格差异显著。江南水乡的建筑,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特色,白墙黑瓦,清新雅致,强调通风与景观融合,展现出南方细腻温婉的文化特质。马头墙不仅美观,还蕴含着“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等积极意义。而北京的四合院,坐北朝南,布局严谨,庭院深深,红墙黄瓦,华丽庄重,展现出北方庄重、敦厚的文化风格。四合院遵循中国古代礼制思想,正房长辈居住,厢房晚辈居住,体现了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社会伦理观念。

素材点拨:江南水乡的建筑反映了南方人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其审美标准倾向于自然融合与细腻表达;而北方四合院则体现了对家族秩序和社会等级的重视,审美上更偏向庄重与华丽。这些差异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建筑艺术,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窗口。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文化背景对审美观念的影响。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俗话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意在劝告人们远离危险之地。而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道在的地方,即使有千军万马,我也要前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首先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一俗语出发,它告诫人们在面对潜在的危险时,应明智地选择远离,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这种选择背后,其实隐含着一种保守、安全的审美倾向,即在安稳的环境中寻求生活的舒适与安宁。这种观念往往受到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比如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就强调避免极端,追求平稳和谐。

而孟子的话“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则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态度。它体现了对真理、对道义的坚定追求,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毫不退缩。这种态度更多地受到社会变革时期的影响,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鼓励人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际上共同揭示了人类在面对不同情境时的选择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源于个人的性格和经历,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对审美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影响。

参考立意:远离危墙,心追道垣;识危避险,向道而行;正道不惧危墙,君子不惧苦辛;秉持坚毅道心,奔赴心之所向……

例文

道之所在虽险峭,慎行沉潜必笑傲

□一考生

孟子有言:“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诚哉斯言,无限风光在险峰,追求正道的路途不会一帆风顺,其间纵有危墙之地,慎行沉潜必笑傲艰险。

心怀鸿鹄之志,所向之巅,纵道路奇崛,亦不过细微之坎坷。有志者,自能以彼之艰险,成就吾生夙愿。

于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拾取《徐霞客游记》,这本当之无愧的“中国古代地学百科全书”,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弘祖先生那高山如父、江河如母的殷殷赤子心。三十年来,他以足为誓,丈量名山大川,寻访三山五岳,足迹踏遍祖国各处。其中的艰辛,绝非常人所能承受。多年跋涉,使这位中国地理学的奠基人双足俱废,罹患重病。可卧病在床的他,仍然记得儿时“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心之所向。在前进途中,徐弘祖从未放弃。他领略了天台山的“云散日朗,人意天光,俱有喜态”,邂逅了庐山瀑布的“奔涧鸣雷,松竹荫映”。这一重重绝景,令徐弘祖喜不自胜,他不惜一切代价,只因心之所向,一往无前,这是对美好事物的无悔付出。

不畏流言蜚语,愈是险峭之境,愈应沉潜自我。独行者内心充盈,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与希冀。将军虽有剑,却不屑于斩杀小虫小蝇。正如哈佛大学的才子梭罗不被世俗的困惑阻碍,只身前往瓦尔登湖边隐居过活。正因他有君子慎独的沉潜精神,才能在隐居之地创作出充满哲思的著作《瓦尔登湖》。同样,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屈平正道直行以事其君。不被外物所役,专注于打磨自身,培养个人的韧性与耐力,这才是处世的明智之举。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对马德所说的“一个人只有在孤独中,才能洞见灵魂的澄澈与明亮,才能盛享生命的葳蕤与蓬勃”有更深的感悟。追求正道,一个人,便能成为千军万马。

危机往往潜伏于暗处,与其畏首畏尾不敢一争高下,不如伺机而动,厚积薄发,一举将其攻克。

博尔赫斯在诗中写道:“生活是苦难的,我又划着我的断桨出发了。”世事无常,命运的阴翳会将阳光遮蔽,但杞人忧天总是无益,若被一时失意所缚,岂不辜负璀璨如星辰的理想?古有“偏向虎山行”的壮士,今亦不缺“试问谁与争锋”的勇士。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我们当以修身为基,以立义为梁,以实干为瓦,构筑起理想的世界,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一展虹霓,于对美好的追求中,笑傲在正道终点!

评点:文章以“道之所在虽险峭,慎行沉潜必笑傲”为核心论点,深刻阐述了追求正道与自我提升的重要性。通过丰富的论据,包括历史典故和现代实例,论证了即便面对艰难险阻,也应秉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作者巧妙运用对比论证,展现了不同情境下的应对策略。行文思路清晰,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语言流畅且富有感染力,展现了深厚的文字功底。

上一篇: 闻香识人韵
下一篇: 叶永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