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

叶永烈,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他从11岁起发表作品,19岁写作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180多部著作,一生出版作品逾3500万字。

2014年,叶永烈向上海图书馆捐赠多箱文献。在捐赠仪式上,他幽默了一回:“我原本设想,在我故世之后,在墓碑上写着:‘对不起,我不能再为您回答为什么!’现在似乎可以改为:‘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

人物解读

角度一:《十万个为什么》改变了他的命运。

“我不能再为您回答为什么”,这个“包袱”来自叶永烈的成名作《十万个为什么》。1960年,为了响应“向科学进军”的时代号召,少年儿童出版社决定出一本能够回答孩子们问题的百科式科普书。在商量撰写人选时,编辑曹燕芳想起了此前出版的一本科学小品《碳的一家》,文风活泼、说理有趣,作者就是当时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读书的叶永烈。

不久,叶永烈收到一封信,信中曹燕芳罗列了一些化学方面的问题,请他用通俗有趣的语言来回答。叶永烈按照问题单,挨个写了一遍。写完后意犹未尽,还加了几个他觉得应该列出来的“为什么”。样稿寄出不久,叶永烈收到了回信,这次是更多的“为什么”。此后,叶永烈每天在北大图书馆阅读大量报纸、期刊和文献,一口气写了《十万个为什么》900多个问题里的300多个,是第一版写作量最大的作者。在2013年第六版中,这套50多岁的科普读物仍要回答新的问题,叶永烈回答了其中20个。“高铁、液晶、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这些新出现的科技和现象,要补充进去。”

叶永烈曾经随手播下了两颗种子,一颗是《十万个为什么》,引发了无数少年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另一颗是《小灵通漫游未来》,它充满对未来的幻想,为几代读者叩响了科幻世界的大门:小灵通在梦境中登上了去往未来市的气垫船,见识了水滴型飘行车、机器人服务员、人造器官、环幕电影、太阳能照明……十多年前,中国有一款“小灵通”手机,这种通讯工具的名字就是按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主角命名的,可见叶永烈科幻小说的影响力。

角度二:始终心向热爱。

毕业后,叶永烈被分到了上海仪器研究所工作。只待了一个月,他就决定“跳槽”。当时,《十万个为什么》将被搬上银幕。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厂长李资清听说叶永烈想来电影厂,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不过,化学出身的叶永烈并不懂电影知识、导演技巧。经过艰难地自学钻研,他很快就成为导演中的“快手”。

1979年,经钱学森批准,叶永烈进入航天员训练基地,拍了一部半个小时的影片《载人航天》。杨利伟上天时,叶永烈还出版了一本《航天梦——叶永烈目击中国航天秘史》,书中有很多的照片、镜头是第一次公布,这源自他1979年的经历。

在电影厂待了18年后,叶永烈离开了。当时,有记者采访叶永烈,看到他住很小的房子,工作条件不好,当即通过内参写了他的故事。方毅批示要改善叶永烈的工作条件,给予创作的时间,并决定将叶永烈调离电影厂,到上海市科协担任常委工作。

1987年,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招聘,叶永烈通过考试、审核后成为首批8位作家之一。这是他又一次跳槽,从此彻底转到文学的轨道上来。回想从化学到电影,再到文学,叶永烈始终心向热爱。

角度三:一辈子行走与思考。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叶永烈发表了近200万字的科幻小说,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开拓的题材领域,都在中国科幻界无人能敌。他的科普科幻类作品,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当下切面,还有抬头远望、并能切实奋斗的长远未来。1983年之后,叶永烈由科普科幻创作转向纪实文学创作,2015年,他又转向长篇都市小说创作。从科幻到纪实,几乎是相反的两个领域,但他都做得风生水起。或许对叶永烈来说,想象就是现实,是未来即将实现的现实。而书写现实,也需要像想象那样的穿透力。

写作之外,叶永烈也一直走在时代科技的前沿。在1992年,电脑还是一个极度新奇的玩意儿的时候,叶老就给自己和老伴配了两台286电脑;2005年博客兴起,他也飞快地投入其中。2019年,79岁的叶永烈还发表了博文《叶永烈:三访硅谷特斯拉》,记录了他去特斯拉考察电动车的经历,并且对特斯拉的电动车大加赞赏。

这一辈子,叶永烈始终在行走和思考,他对于写作的探问也从未停止。

角度四:作家靠作品建立信任度。

看过叶永烈写的传记的读者,都会感觉很新鲜,里面总有丰富的细节和故事,总有一些独家披露的内容。那么,他是如何得到这些独家的史料或线索的呢?叶先生说:“我的作品一定要有细节,我不能仅靠资料和参考书写作,主要靠采访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现场走访。”叶永烈认为,他能采访这么多人,最主要就是靠信任度,一个作家的信任度,是靠作品建立的。

在接近七十岁的年纪,早已著作等身的叶永烈还像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不断地忙碌着。他保持着每天早起的习惯,大多时间在写作和整理资料。“人生要过得有意义。我要把生命融化到自己的作品里,只有写作,生命才是美丽的。”他说,“我还要不断地写下去,一直到生命的终点。”在他小时候,一次在教室外看到一只蜘蛛在结网,而教室墙上挂着一句格言:“有恒——为成功之本。”叶老说,这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尽管当时他连“恒”字都不会写。今天看来,他取得的成绩都和“有恒”分不开。

个人语录

我把作品看成凝固了的时间,凝固了的生命。我的一生,将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之中。

一个人,即使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果听任自己的才能向四面八方散射,常常一事无成。

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一百年后、一千年后、一万年后、十万年后……未来城市将变成怎样?这最新最美的图画,是靠我们用劳动的双手去绘制,也是要经过艰苦奋斗,才能把它建设得更美丽,使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运用示例

在这个互联网信息泛滥的时代,尽管我们轻易就能接触到海量的书籍与信息,但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却仍显乏力。社交媒体上,伪科学内容泛滥成灾,而辟谣的速度远不及谣言的传播速度。在此背景下,如叶永烈一样的科学传播者,成为理性精神的灯塔,更是科学普及道路上坚定的铺路石。他们精心打磨作品,致力于照亮公众的科学认知之路。由此可见,提升媒介素养,除却理性甄选信息,更需对科学精神的坚守与传播。唯有如此,方能在信息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抵达真理的彼岸。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