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书

王承书,中国杰出的女性核物理学家、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她奋力推动我国核技术进步50年,却甘愿隐姓埋名30载,与家人分离,被大众遗忘。她被称赞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是一位隐于时代背后的女性核物理学家。

人物解读

角度一:国家需要什么就干什么。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家中4个姐妹,她排行第二。这个带有浓厚书卷气的名字取自《尚书》,似乎预示了她与知识的不解之缘。她自幼聪慧且素有主见,对数字情有独钟,所有的账目到了她的手里,都能梳理得井井有条。

读书时期,王承书一直名列前茅。因立志于改变中国物理学落后现状,1930年,王承书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进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成为当时该系唯一的女性学生,并最终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获得“斐托斐”金钥匙奖。1936年,王承书获得燕京大学物理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1年,王承书赴美留学,与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共同进行气体输运理论研究,提出了后来被称作“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重要理论,轰动世界物理学界,这一理论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此后不久,她又第一个证明了“索南多项式”,引发国际学术界轰动,被乌伦贝克赞誉为“不可多得之才”。有人说,如果王承书留在美国,拿诺贝尔奖是迟早的事。然而,她当时的选择是:不顾一切,回国。王承书说:“不是我不爱美国的优厚生活,而是我更爱自己的祖国。”

回国后,王承书在笔记中写道:“1956年10月6日是我难忘的一天,虽然那时没意识到这将是我真正有意义生活开始的日子。在离别了15年的祖国国境上,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心里说不出的兴奋。我要为国家做贡献,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角度二:三次“我愿意”,让自己隐于时代。

王承书回国后,在年近半百时多次转行,在一次次从零开始的艰难抉择面前,用三个“我愿意”,肩负起了国家重托。

1958年,我国筹备建设热核聚变研究室,这个领域当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也是她从未接触过的陌生领域。对46岁专业已经定型的王承书而言,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但面对钱三强的邀请,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愿意”。接手工作后,王承书被派往苏联学习。学习结束,在坐火车回国七天七夜的路途中,她把带回的资料全部翻译成中文,这本《雪伍德方案》成为了我国热核聚变的基础材料。

1961年,我国原子弹研制处于攻坚阶段,铀浓缩工厂却因为技术援助被撤走而遇到困难。高浓铀是决定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钱三强再次请王承书考虑是否愿意为国改行,除相关领域的研究难点外,还要远离家人搬到别处,也不能公开发表文章,要为这次任务隐姓埋名。她又一次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王承书与团队的努力下,最终比原设计方案提前113天得到符合要求的产品,为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高浓铀装料,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9个月后,戈壁滩上传来了原子弹的爆炸声。

同年,国家决定成立铀同位素分离研究所,同时正式下达研究大型国产扩散机的任务。钱三强向她发出第三次邀请,希望她继续隐姓埋名从事同位素分离研究。王承书再次坚定地回答:“我愿意”。

三次说出“我愿意”,王承书主动把自己的姓名“藏”了起来,把自己的贡献“藏”了起来,让自己隐于时代。

角度三:甘居幽暗而努力不懈。

王承书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她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对青年人的培养上,用自己的肩膀撑起了青年人成长的平台。她通过带研究生、组织培训班、讲课、讨论和修改论文等多种形式,言传身教。凡经王承书审阅的论文,一般都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过关”。大到基本概念、推理和演算过程,小到文字、标点符号,都要一一仔细推敲。年近八旬的她,在审阅一篇文章时,因字小、墨迹又淡而看不清,她竟然使用放大镜,用钢笔费力地先把原文一笔一画地描深后,再逐字审阅,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

由于长期操劳,王承书患上眼疾。医生建议她打10针进口药,当她听说每支药600元,便幽默地说:“你看,我这双眼睛还值6000元吗?”她对自己“抠门”得厉害,对国家和社会却无比慷慨,总是把自己的各种奖励和稿费捐给单位用来购买书刊。丈夫张文裕去世后,王承书将二人毕生积蓄捐献给希望工程,又在西藏日喀则的萨迦县捐建起一座“文裕小学”。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溘然长逝。她在遗嘱中提到,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单位,个人书籍和科技资料全部送给核理化院。

王承书将她的一切留给了祖国,留给了科学,留给了未来。

金句摘录

我一生平淡无奇,只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至于贡献,谁又没有贡献?

我不能等到别人把条件创造好,我要亲自加入到创造条件、铺平道路的行列中。

我就要做人梯,让年轻同志从我肩膀上走过去。我把我的学生培养起来,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自己从来没有“牺牲”的想法。为祖国工作,自己怎样也不应看为是牺牲。

在我的承诺中,除了对孩子的承诺不能兑现外,其他的都能兑现。

如果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回报给祖国,就算拿了诺贝尔奖又有什么用?

女人能否做一番事业,绝不依靠已婚与未婚来裁决。

年近半百,开始搞一项自己完全不懂的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再一想,当时谁干都不容易,何况我在回国之前就已暗下决心,一定要服从祖国的需要,不惜从零开始。

一个国家教育上不去,人才培养不出来,这个民族就肯定没有希望。

运用示例

在近代中国自力更生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默默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们的事迹虽鲜为人知,但意义深远。在这些杰出人物中,有一位女性——王承书,她隐没于时代的洪流之中,却同样值得我们铭记。她始终心系祖国,隐姓埋名30多年,却做了惊天动地的事。曾经有人问过王承书一个问题:“告别了汽车、洋房,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挤公交上下班,你后悔过吗?”她神色坚定地回答:“我从未后悔回到祖国。”她坚信,她的事业在她的祖国——中国。

王承书的一生,是对国家和民族深沉爱恋的真实写照。她在科研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以身作则,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真谛。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高尚情操,一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安逸的勇气。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

上一篇: 叶永烈
下一篇: 《正是橙黄橘绿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