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
作者: 李泽厚作者简介
李泽厚,湖南宁乡人,美学家,哲学家。生前是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哲学、美学、伦理学研究。
作品介绍
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悠久的中国美学史。它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过程,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片段摘录
文化审美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适用主题:中西方信仰各具特点;中国审美更注重日常……
运用示例:孔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将人的情感、观念与仪式从对外在神秘的追寻中牵引回来,稳稳地安放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石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的土壤里。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如漂泊的船只,盲目追逐远方看似绚烂的世界,却忘却了港湾中最温暖的亲情。循着孔子的指引,回归生活的质朴本真,在日常的柴米油盐、家人的欢声笑语中,去体悟、去抒发情感。这不仅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承,更是对中国艺术与审美精髓的呼应。
面对苦难
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像、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寄托在它身上。它是包含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内容宽泛而不定。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超和飘逸。
适用主题:洞察一切与超然物外;淡看苦难……
运用示例:尝试着从每一道刻痕、每一处线条去解读古人想要传达的信仰与祈愿。这背后,是北魏初期政权初立,人们在动荡中渴望神灵庇佑,宗教成为心灵寄托,这些雕塑便是宗教力量具象化的体现。
随着对北魏雕塑了解的深入,当面对成熟期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的雕塑时,转换视角,从不同方向去欣赏它们秀骨清像、长脸细颈的模样,以及衣褶繁复而飘动的姿态,每一次转换都能带来新的惊叹。此时的北魏,在文化融合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逐渐丰富。这些雕塑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仿佛真的超脱了人间烟火,实则反映出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趣与精神追求,是玄学思潮影响下对“清”“逸”境界的向往在艺术领域的投射。
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艺术品,更是一部部无言的史书,承载着北魏时期的宗教演变、社会风貌与文化发展脉络。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