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思辨类话题预测与解读(二)

【话题】

丁肇中说:“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极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点推翻后,科学才能向前走。”

对此,你怎么看?

【角度一】

在当今这个工具理性盛行的社会,人们愈发注重结果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做事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基于此,“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显得尤为合理。选举中,我们倾向选择票数最多的候选人,认为他代表了多数人的意志;团队合作时,我们遵循大多数人的共识,以确保团结与高效。然而,当个体意识到最终决定通常偏向多数时,可能会逐渐放弃独立思考。久而久之,这种现象将抑制创新和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形成一种消极的群体心理。叔本华有言:“这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就是人自身的思维意识。”人们担心嘲讽与不认可,而将自己“囚禁”,这何尝不是一种麻木与无知?

【角度二】

我们需要那些见识超群、勇于发声的少数。他们的存在赋予了主流观点审视自身正确性的能动性,同时唤醒了那些因不自信而盲目从众的个体,激发了他们的主观创造性和自我意识。随着更多人受到少数派的启发,通过深入学习和独立思考,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见解,成为新的知识领袖,对现有的多数观点提出质疑和挑战。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社会的持续进步,也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链接文题】

在当今社会,“少数服从多数”是广受认同的原则,但见识超群的人总是少数。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话题】

生活中,人们总在努力创设各种“连接”,而有人认为保持一定的“间隔”更为重要。

对此,你怎么看?

【角度一】

“连接”与“间隔”并非相互对立的概念。在我看来,个体在“间隔”中的所思所感实际上更能够激励人们在生活中积极地建立“连接”,从而实现“间隔”与“连接”的相互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工具理性”跃升至“价值理性”,这是一种以人的价值为终极目标的动态过程。“间隔”对个体而言是有益的,而“连接”则对人类社会和整个世界产生积极影响。屠呦呦的团队同样经历了“间隔”的阶段,他们数百次的失败最终换来了成功的“连接”;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一生致力于“连接”个体与世界,承担起命运赋予他的天赋与责任。面对挑战与现实的困境,他们通过努力和在“间隔”中的反思,实现了与世界的“连接”。

【角度二】

信息时代赋予了我们无数的“互联”,以至于我们的眼睛、嘴巴乃至心灵,都被外界事物所占据,很少有机会去审视自己。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应成为孤岛,而是说,我们构建了太多泛泛的连接,却未能意识到,适当的“间隔”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重构连接。只有在适度的“间隔”中,我们才能真正运用自己的力量。我们需要重新发掘那些本应受到重视却被忽视的东西,让独立而清醒的思考、让独特个体的奋斗,成为引领时代的微光,而不是沉溺于泛化的连接中,被这些连接所定义、塑造。

【链接文题】

以上漫画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编辑:关晓星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