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任务

作者: 丘苑芬

一、主题综述

1.主题引入

“回到历史现场”系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主题,围绕历史类散文作品的研读,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修史传统,把握中国人善于以史为鉴的思维方式。结合时代因素、作者的思想经历,我们可以客观、辩证地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品评历史人物及事件,体会历史人物的现实处境,理解其人生选择和道德坚守。同时又超越历史,立足当下,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认识他们的局限性和不足,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指引我们跨越时代,领略和传承优秀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

2.主题延伸

角度一:品评历史人物。

回到历史文化现场,我们会认识作品中的历史人物,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可细致品味他们现实处境里的酸甜苦辣:屈原正道直行,为了保持清白,宁死不屈;苏武力拒威逼利诱,苦守北海,忠贞自守,一心报国……同时也可理性评价他们的局限性和不足:屈原缺乏谋略和革命勇气,对明君的幻想,无法适应现实的无奈,为一个辜负他的国家身死,这是屈原的时代局限;苏武的局限性也在于他的忠君思想和对历史条件的局限性认识。

角度二:品评史家观念。

当我们将史传作品和史论文章放回历史现场,可把握其蕴含的史家观念,分析作者看待历史的角度,认识到作品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过秦论》的观点在西汉初年的合理性,后唐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分析兴亡的历史教训,都为当朝巩固统治带来借鉴意义。另外,我们也可超越时代,重新理性审视作者的立场,辩证分析作品的不足。

角度三:学会观古见今。

回到历史现场,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学会观古见今。可引领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角度四:挖掘历史教训。

历史著作里,有着高超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我们除了学习论者的论述方式,更重要的在于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挖掘历史故事背后的经验教训,做到鉴古思今。选入的两篇史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均意在劝诫,“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我们可以从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看到当下的借鉴价值,警醒我们要施行仁义,懂得忧劳,警惕逸豫。

角度五:领略古今共融。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现实,也预示未来。在文化长河中,我们既是传承者,也是创新者。回到历史现场,我们学古鉴古但不泥古,学法破法但不悖法,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使得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高考文题链接

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需要考生用历史和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人物,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

2024年北京卷作文题“历久弥新”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经典、思想和精神的认知。指引考生回到历史现场,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活力与更新,思考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里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内在原因。

三、主题演练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推开历史洪流,回到历史现场,我们看到屈原的“死”打破了世人的蒙昧;司马迁的“生”打破了小我的局限;苏武的“见犯乃死”,尽显忠诚;贾谊论秦之过,望西汉繁盛;欧阳修述后唐之亡,也心系当朝……他们立志于报国,心有大我。

回到历史现场,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但回望历史,就一定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吗?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开篇即强调了回到历史现场的收获,这些历史人物的共性是立志于报国,心有大我。同时,我们达成共识:“回到历史现场,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点明历史的正向意义。最后一句话的反问,引导考生辩证思考两者关系,揭示了运用历史指导当下的重要性。

回到历史现场,历史中的人或事总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跨越千年的时光,持续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启发着我们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与感悟。但倘若你我仅仅停留在回到历史现场层面,缺乏深度思考,不懂得以史思今,也是难以做到更好地走向未来的。

例文

汲取历史精髓,稳筑前行明路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郭思晨

回望历史,我们看见微光,看到他们为民请命,看见他们舍身立法,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叶嘉莹先生用一生的时间传播古典文化的美,给予世人更多心灵的滋养;四象宫美学空间的设计师李博致力于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的生命力。正所谓“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在历史长河中沉淀,才能免于沦为“披着衣裳的牛马”。历史充满智慧的碎金,需要我们取之有道、用之有道。

如何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让历史更加“亲民”是第一要务。历史不应该只是书籍中或简练或晦涩的文字,不应该是玻璃展柜里冷冰冰的文物。倘若历史只能被埋在时间的黄沙中,等待它们的只会是日益的僵化与腐朽。历史只有在当下的生活中落地生根,才能像春日的新芽般生机勃勃。从博物馆展柜里的历史服饰到掀起国潮的改良汉服,从原始衰颓的敦煌壁画到拥有新时代高级之美的敦煌数字化建设,历史只有进入生活,才能焕发活力,紧贴时代,融入时代,成为时代。

尊古不是迷信历史的复古。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是因为其“陈腐性”,生搬硬套有害无益。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精神基调,抹去历史身上厚厚的尘垢,我们才能以辩证和发展的眼光去“拿来”,在历史的土壤里开出时代之花。

毛泽东读历史,洞察诸葛亮的用兵智慧,又警惕于其用人不清、盲目自大的缺点;肯定了陈胜吴广的历史意义,又清醒其功成忘本的弱点;总结了朝代更替的一般规律,又时刻警惕再次陷入“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率。这种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智慧,才带领中华人民走向自由灿烂的新生。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中看到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才明白当下的脚步应该跨向何方,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

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将历史同现实连接,始终保持文明间的连续性,在社会发展中回望历史、关注现在、展望未来。我们青年应该循着历史的温度,探寻到灰烬中留存的火种,用自己的方式点燃火炬,照亮未知的前路。(指导教师:高良连)

评点:文章紧扣材料“回望历史”与“走向未来”提出了回望历史方能更好地走向未来的观点,立论清晰;随后从“为什么”“怎么做”两个层面,论述了历史的意义及如何回望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脉络分明;其中对回望历史要注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辩证和发展地拿来”等观点令人耳目一新,颇有深度。

(编辑:李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