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中抬起眼来

作者: 申航

狄更斯曾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诚哉斯言,身处百舸争流的信息化时代浪潮中,“附近的消失”现象在所难免。生逢百年变局,我们自应从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抬起眼来,与社会形成有机连接,方能打破桎梏,成为真我。

当今时代,如果你问一些年轻人生活上的问题,他们可能连最基本的“离你家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都回答不上来。究其根本,这种“附近的消失”现象,其原因在于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让生活中许多必需的事情有了替代的方法。当一日三餐都能以外卖形式解决,当裸眼3D即可遍游大江南北,“附近的消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时代的发展总是催生新的问题,让青年人融入社会成为迫在眉睫的时代命题。

打破信息茧房,青年当放眼社会、关注附近生活,方能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人们总是用这句话来麻痹奔忙的自己,殊不知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习惯了奔忙,纵然抵达了曾经向往的远方,也不过是继续苟且。放眼青年一代,多少人在匆忙的生活中往复奔波,又有多少人成为生活的奴隶。与其困守于功利的烟尘,不如舒缓生活的节奏,于奔忙的旅途中留心身边的风景,或许更有别样的收获。

于虚拟中突围,立足现实,方能于复杂社会中找到人生定位,与世界建立有效连接。

回顾历史,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多文人雅士受道家思想影响,或纵情山水,或清谈玄理,虽在精神层面有所寄托,却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社会现实,如竹林七贤,虽留下诸多逸闻佳话,然终难挽时代之颓势。反观唐宋,那是文化与经济繁荣的盛世,青年才俊们积极投身社会,以天下为己任。像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家国,通过科举入仕,为百姓谋福祉;又似苏轼,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以诗词记录生活点滴,描绘市井万象,与社会紧密相连。

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阐述的,社会的变迁导致了名实的分离,传统的乡土社会会产生血缘与地缘的变迁。而“附近的消失”又何尝不是一种新型的“名实分离”?生长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青年需要有对远方的渴求,但同时也要着眼附近,此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汲取信息的便利条件与无限的发展空间;“也是最坏的时代”,因为我们太容易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中迷失自我,甚至在自我的小世界中轻而易举地切断与外界的关联。回归附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劳动等体验活动,养成亲社会习惯,方能从纷繁的信息中抬起眼来,得窥生活、社会,时代之全貌,成就全面、成熟、有用之自我。

(指导教师:吴韵汐/编辑:于智博)

上一篇: 单元任务
下一篇: 感谢生命中必需的等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