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纳——通过写作寻找故乡与自我
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1968年被迫逃离军事动乱的家乡,以难民身份抵达英国。此后,古尔纳定居英国,并在21岁时开始写作。退休之前,古尔纳是肯特大学英语文学和后殖民文学教授。在教书和写作之中,“后殖民主义”始终都是他的关注点。
古尔纳迄今已发表了十部长篇小说和多篇短篇小说,其中难民问题贯穿于作品中。2021年,他凭借其“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不同文化、不同大陆之间鸿沟中的难民的命运,进行了毫不妥协而又富有同情心的深刻洞察”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还指出,古尔纳对真相的执着、对简单化的厌恶令人印象深刻。他的作品摆脱了刻板、定型化的描述,让读者看到了不了解的、有着多元文化的东非。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一切都在变化,包括记忆、名字、身份,但他笔下的角色总是有一种由知识热情驱动的无休止的探索精神。
人物解读
角度一:冲破刻板印象的书写。
对青年时期的古尔纳而言,写作只是充满乐趣的爱好。直到18岁离开故乡来到英国,语言、文化、经济,甚至肤色,这些因素都让古尔纳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使得少年敏感倔强的内心饱受折磨。孤独、游离、漂泊,种种复杂情绪郁结于胸,无处诉说。他花了一定的时间适应这样的环境,理解自己的处境,梳理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古尔纳开始慢慢思考如何去创作。他的作品不仅讲述了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是对人们共处的时代的描写,打破很多读者对非洲文学、殖民文学的刻板印象。
古尔纳的小说关注非洲移民的个体问题、社会问题以及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等问题,但他不愿意被这些标签框定,他的复杂程度远超于此:“我知道自己的身份存在许多层面。我也不需要去找到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因为组成我身份的是所有这一切。”
角度二:必须谈论痛苦。
在古尔纳的小说里,“痛苦”以各种词汇出现,在小说《来世》里尤其频繁。古尔纳说,对于痛苦的感受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人生有更多的理解,更多的体会,我可能会阅历更多的痛苦,这和年轻人的那种焦虑不一样。”
这些“痛苦”往往在故事的结尾以忧伤的抒情而表现出来。以《砾心》的结尾为例,主人公的父亲在生命的尽头回忆他失败的爱情,并试图从中找回一些什么。如同古尔纳在诺奖演说里所说的,他认为有必要“找回人们赖以生活,并借此认知自我的那些时刻与故事”。而在这样的回顾里,“可能最终也没有什么意义,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会更加勇敢或是更加可敬,只是一个诚实的人在诉说自己的人生。”
角度三:乡愁不是离开故乡,而是失去故乡。
在古尔纳的小说里,移民或难民与他们故乡的关系被反复书写。古尔纳表示,从小到大他都对关于殖民存在和殖民活动的历史叙述感到不满,这种不满是促使他写作的动力之一;他在十八岁那年离开了当时正处于动荡中的祖国,离别的经历,以及渴望重拾对被他遗弃之地的认识和理解,则是另一重动力。和中国的很多“回乡文学”对于家乡的积极描写不同,古尔纳在《赞美沉默》等小说里既反讽了欧洲,也反讽了非洲,改变了人们对非洲的想象。
对此,古尔纳认为,“回乡文学”的一大特点在于,写作者或是叙事的人都有能力回到家乡,但是在他自己的小说里,有些人物可能永远也回不去,“他有一种罪恶感和背叛感,我相信这是那些主动离开家乡与被迫离开的人共有的感觉,”古尔纳说,“关键是,我们要更加诚实地面对不同的复杂感受,要写你所见到的东西,这样的文学里才有一种原创性。”
角度四:沉默比呐喊更有力量。
在访谈中,古尔纳没有多谈早年在坦桑尼亚那个小岛上的艰难或痛苦,只是说当年的生活,教会他看世界的方式,尤其是如何看简单的事物。相反,在谈及英国的生活时,他提到了艰难和不公平。
人们总是想通过作家的言谈更多地了解其创作,却不知在优秀的作家那里,所有的秘密其实都隐藏在其作品里。古尔纳并不想在公众面前过多谈论自己和作品,他知道作家最可贵的品质是懂得沉默,而沉默本身就是语言,并且这沉默比呐喊更有力量。他对沉默的理解和领悟,跟其早年的故乡生活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到英国后长时间体验融入的困难与不公平的结果。那种痛感,促使他重新思考故乡的殖民地历史后果及遗产对人的深刻影响。
角度五:多重身份的写作者。
古尔纳不仅是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研究者。对古尔纳来说,这两个身份是截然不同的,进行学术写作时,他的语言权威而规范,力求客观与专业,而在创作小说时,他的语言则是自由的。
在古尔纳的小说创作中能够看到莎士比亚对其产生的影响。作为向莎剧的模仿与致敬,小说《砾心》不仅作品名取自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古尔纳还巧妙地将莎士比亚的元素融入自己的写作体系和坐标中,在人物关系与情节的冲突里展现了自己对莎剧的理解与继承。
代表作品
1994年小说《天堂》入围布克奖、惠特布莱德奖;2001年小说《海边》入围布克奖,获《洛杉矶时报》图书奖、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击世界图书奖;《来世》入围了奥威尔政治小说奖,《遗弃》入围2006年英联邦作家奖……不仅如此,古尔纳还入选皇家文学学会,还担任凯恩非洲文学奖和布克奖评审。
他从不正面描写沉重的历史、战争和屠戮,而是讲述在那段残酷岁月中,一个个普通的人生故事,有漂泊异乡、有战争归来,有彼此相依为命……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故事性,写作手法多以某个人物作为小切入点,带着我们一起进入大的故事中切身地体会苦难,进而激发不屈的精神。主题深刻且充满同理心,对异乡人彷徨心灵的深切关照与对移民身份危机的深刻探讨,跨越种族、国别,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
文字摘录
1.在长期的贫穷与格格不入之中,我开始进行一种截然不同的写作。我渐渐了解有一些东西是我需要说的,有一个任务是我需要完成的,有一些悔恨和愤懑是我需要挖掘和推敲的。 起初,我思考的是,在不顾一切地逃离家园的过程中,有什么东西是被我丢下的。 我猜这就是逃亡者所不得不背负的重担之一——他们逃离了创伤,自己找到了安全的生活,远离那些被他们抛在身后的人。—— 《天堂》
2.在我学会如何读懂更多的同时,一种写作的渴望也在我心中生长:我要驳斥那些鄙视我们、轻蔑我们的人做出的那些自信满满的总结归纳。—— 《天堂》
3.一次次相聚,一次次别离,活下去的勇气,源于相信:此生即来世。
在我来到这里遇到你之前,我过的就不叫日子。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来世》
4.有些话说出来了,会伤人伤己;但有些话如果一直不说,或许也会酿成更大的麻烦。—— 《赞美的沉默》
5.故事之所以存在,因为它必须得存在,它需要你成为这些东西,这样我们才会知道自己是谁。—— 《赞美的沉默》
6.文明就是我们的身份。可在现实中,我们远远不是我们,而是我们各自的院子。—— 《海边》
7.故乡是个闭塞的小地方,困住了我向往自由的少年梦。异国他乡的生活虽不尽如人意,但再次回到故乡,又发现很多人和事看着熟悉,却已经天差地别。思考模式、生活方式,都渐行渐远。—— 《最后的礼物》
8.一边是再也回不去的家乡,一边是格格不入的他乡,进退两难间,一切希望终成“失望的爱”。—— 《最后的礼物》
9.要忠实地书写,那样丑陋与美德才能显露真容,人类才能冲破简化与刻板印象,现出真身。做到了这一点,从中便会生出某种美来。—— 《最后的礼物》
运用示例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时常被各种刻板印象所束缚,无法真实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这些刻板印象如同无形的枷锁,限制了我们的思维,阻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真实面貌。然而,正如古尔纳所言:“要忠实地书写,那样丑陋与美德才能显露真容,人类才能冲破简化与刻板印象,现出真身。做到了这一点,从中便会生出某种美来。”只有当我们摆脱刻板印象的束缚,以真实、客观的态度看待世界,才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之美。
冲破刻板印象的过程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意味着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而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形成独立的观点。只有当我们敢于挑战传统的观念和价值观,勇于面对真实的自我和世界,才能真正摆脱刻板印象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