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打磨时间的颗粒感
马伯庸,中国当代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10年人民文学奖、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第四届茅盾新人奖得主。作品涵盖科幻、奇幻和历史等多个领域,代表作品包括《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显微镜下的大明》《两京十五日》和《大医》等。他延续了五四运动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传统,专注于探索历史可能性小说。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与奋斗,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与情感,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共鸣。
人物解读
角度一:“我文学”与“你文学”。
大约在1999年,马伯庸开始在网络论坛上发布一些比较散碎的随笔和作品,也逐渐开始涉及一些篇幅比较长的作品,从这个角度而言,马伯庸属于广义上的网络作家。但当真正的网络文学开始兴起之后,马伯庸反而退后了一步,走向了实体出版路线。
“我一直把文学作品分成两种,一种叫‘我文学’,一种叫‘你文学’。所谓‘我文学’就是不去管周围的人,只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比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将进酒》,这个东西就是典型的‘我’的内心澎湃得不得了,要宣泄出来,谁听谁不听谁能听得懂不关心。‘你文学’实际上是中国通俗小说的滥觞,会有意识地做一些商业上的迎合,明代清代的出版业其实都是一种‘你文学’。这两者一直并行不悖,后来有所合并有所继承,到现在其实已经没有纯粹的‘我文学’或者‘你文学’,都有一些商业上的考虑,都有一些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角度二:作家是一种状态。
对于写作,马伯庸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始终认为,作家最大的困扰就在于“作家”这个词本身,“作家是一种状态。你有表达的欲望并且付诸文字,就是作家,当你停笔不写,就不是作家。”因此马伯庸时常提醒自己,如果停下脚步,就不再是作家,而是一个“无业人员”。
为了避免作品之间的重复和单调,马伯庸会有意识地回避每部作品之间的直接关联,尽量让它们变成各自独立的作品。“我一直很担心被读者抛弃,所以希望每一部作品都能带给读者新鲜感,读者才不会看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努力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刻意与网络推荐算法保持距离。他不喜欢在网上购书,因为算法推荐的书往往会使人的阅读范围变得狭窄,“但去书店就不一样,一个大书架从上到下,你眼睛一扫过去,无意识地就会撞到某本书。你会发现,这本书是你想象不到的题目,但它正是你需要的。”他坚信,写作的灵感来源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广泛的阅读。因此,他会阅读各种书籍,不断尝试突破写作的边界,探索自己的极限。
角度三: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可能性。
对于历史小说的书写,马伯庸说自己被读者称为“在历史的缝隙里抠故事”,自己对于历史题材的热衷,并非限定,而是一种乐趣所在。他认为,虽然社会形态的历史时期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不同,但是人性与情感,是永恒的母题。在马伯庸的笔下,故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故事本身所蕴含的逻辑和情感却是相通的。他深入挖掘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性,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其展现出来,从而连接古今,使读者能够跨越时空的隔阂,感受到人性的共性与普遍性。
以“社畜”为例,马伯庸巧妙地将其融入历史背景之中,使之与现代人产生共鸣。他既注重将现代意识注入古代社会,又严格遵守古代的逻辑规则。他不会让古人做出与现代人完全相同的行为,比如使用现代科技产品。而是让古人在符合其时代背景的情境下展现出与现代人相似的情感和困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角度四:“弄清楚一滴水的流向,我就会知道长江是往哪去的”。
在一场有关《三国志》主题的展览中,马伯庸偶然瞥见两块普通的砖。这两块砖带给他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它们似乎悄然诉说着三国乱世的起承转合,从起源到终结的沧桑历程。他深刻领悟到,历史的舞台上,真正的主角并非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将、谋士和王侯,而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
这种对小人物的关注和理解,成为马伯庸创作的核心。他越来越倾向于描绘那些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场景,那些默默付出、辛勤工作的小人物。他们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在困境中挣扎求存,这些都成为他笔下的重要内容。
他始终坚信一个史观:所有的历史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些人民群众单一个体是无力的,他们的声音也很容易被历史长河湮灭。但是当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人聚集到一块儿,他们形成的需求,就是所谓的“时代之潮”。只要我们能弄清楚一滴水的流向,就能洞察整个长江的流向,理解整个时代的脉搏。
角度五:寻找更大的舒适圈。
抛开历史小说家的身份,马伯庸是爱看漫画、习惯健身、喜欢打游戏、接得住热梗的80后。笔名里的庸,即“平庸”之意。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卷不动的人。卷对我来说太痛苦了”。
这些年,他出版了数十本书,从历史悬疑到古董百科,从权谋争斗到医疗领域,他不断跳出舒适圈,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惊喜与震撼。但正如他所说,“离开现在的舒适圈,是为了寻找更大的舒适圈。”
近些年,许多作家转型成为编剧,马伯庸也尝试过两次,但他很快回归作者身份,因为写作更为纯粹,他享受自由的创作过程。这是他一贯的作风,甚至,他没想过写出惊世骇俗的巨作,只想遵循心底的表达欲望,释放内心的灵感火焰。创作时,他很少参考他人的意见,他将迎合读者视为创作者的陷阱。“写作不是迎合读者的过程,而是争取读者的过程。你展现自己的三观、个人趣味,与你志趣相投、三观一致的人自然会被吸引。”
代表作品
从2005年首部长篇小说《风起陇西》开始,马伯庸陆续发表了《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的荔枝》等多部文学作品,题材涉及奇幻、历史、悬疑、推理等各个领域。
在历史题材创作上,他善于以真实史料为依托,在“正史的缝隙”中生发出鲜活的“小人物故事”,以小视角看大历史,形成自成一派的“历史可能性小说”和“考据型悬疑文学”。
文字摘录
1.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长安的荔枝》
2.所谓时局,恰是由千干万万个关心、千干万万个疑惑所铸成的。唯有主动提出疑问,风云才会变化,天地才会翻覆。正如每一个细胞都参与反应,人体方可驱除疾病。—— 《大医》
3.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口味,无论后来走了多少地方,无论长到多大年纪,都很难改掉。—— 《食南之徒》
4.既然选了一条路,要知道它的对和错,就只有走到底。—— 《长安十二时辰》
5.一个人如果面临纷乱的局势,一时难以措手,不妨先从做完一小事开始。一个个麻烦由小及大,逐一解开,你不知不觉便进入状态了。古人临事钓鱼,临战弈棋,都是这个道理。—— 《两京十五日》
6.你知道这世上,存在着那么一点点人,他们特别懂得站在高山望深渊,坠入深渊时攀爬,人,活的不是一个点,人活起伏。—— 《长安十二时辰》
7.长久以来,历史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是烛照万里的规律总结,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这虽然是正确的,但视角实在太高了,高到没什么人情味。—— 《显微镜下的大明》
运用示例
在我们的认知中,历史总是以规律总结与宏大叙事的面貌呈现,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俯瞰着人类文明的起伏与变迁。这种视角固然能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脉络,但往往因过于高远而缺失了历史的细腻纹理与个体的鲜活体验。马伯庸曾尖锐地指出:“长久以来,历史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是烛照万里的规律总结,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这虽然是正确的,但视角实在太高了,高到没什么人情味。”
我深以为然。历史更是由无数个体的生命轨迹交织而成的。这些个体,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构成了历史的丰富内涵。正是这些个体的真实经历与情感体验,赋予了历史更为丰富的人情味与生动性。
因此,我们需要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去解读历史,去探寻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细节与个体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历史,感受人类文明的厚重与温度。同时,更好地反思当下,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尊重与关怀每一个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