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从世界返回世界

作家徐则臣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北上》《耶路撒冷》《王城如海》《夜火车》,中短篇小说集《跑步穿过中关村》《如果大雪封门》《北京西郊故事集》等。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中国好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2019年凭长篇小说《北上》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时年42岁的他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茅奖得主。他的作品被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

人物解读

角度一:修辞立其诚。

徐则臣出生在江苏省东海县一个叫上庄的小山村。大一暑假,徐则臣看到了作家张炜写的《家族》,他发现小说里面的主人公有很多想法和疑问与自己非常契合,而张炜老师又用一种文学化的方式解决了。原来文字有这么大的魅力,那就,当个作家吧——确立了新目标的徐则臣便就此开始了他一意孤行的文学之路。从1997年开始写作到现在,再也没改变过。

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那几年里,徐则臣系统地学习了文学体系,也进行了严格的学术训练。这帮助他很好地建立了自己的文学坐标、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一个作家,写作得以延续下去的非常重要的动力,就在于我对这个世界有话要说——因为看到了问题,所以有话要说。这是你跟这个时代产生对话关系的重要路径。”他坦言,每个作家在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寻找自己最真实的声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我们并非天生就了解自己,还需要一点点磨练,一点点寻找。

角度二:在历史与现实中徘徊。

现实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局限于作家自身经历的有限经验,创作难免会出现同质化、模式化的问题。于是,将目光从自己的小天地里抽出来,投向更深广的历史中,成为一些年轻作家不断努力的方向。

为此,徐则臣花了四五年,不停地看书,不停在走,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1797公里,重要的地方他走了不止一遍,看了大概六七十本关于运河的专业书籍;他到苏州考察了金砖博物馆,了解故宫太和殿地面上铺的“金砖”的烧制过程;在汝瓷的发祥地汝州,他向一位老匠人了解这门火与泥的艺术……这些实地探访让小说的历史感更加丰盈,细节真实是他口中“实证主义”小说所必需的。

角度三:从书房看到世界。

文学并非一成不变,徐则臣说,青年作家更应该有清醒的意识: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学一直都在随时代的变化而渐变调整;从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到福楼拜、乔伊斯、卡夫卡,文学也在自身的成长困境中寻求突围和发展。没有一劳永逸、绝对正确的文学,但有堪与时代相匹配的更科学更合理的文学。

说到写作的秘诀,徐则臣认为没有秘诀可言,“最大的秘诀就是多读书。一定要有开阔的视野。”虽然徐则臣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作家”,但实际上,他只用一小部分时间写作。对他来说,阅读比写作更重要,阅读是发现自己和见识一个更广大的世界最便捷的路径。“我首先是一个好的读者,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作者。”在阅读和写作中,他的目光是交叉的、移动的:时而关注同时代作家如何处理现实经验,时而在文本中让不同的人群碰撞对话,时而以中国立场进行世界想象,时而又让外来者说出我们没有意识到的真相。

角度四:到世界去。

对于徐则臣来说,“到世界去”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从写“花街”和“京漂”起步,20多年间他的写作视野逐渐开阔,题材日趋丰富,却始终离不开“故乡”和“世界”这组概念。在早期的小说《跑步穿过中关村》等作品中,他关注北漂群体,笔下的年轻人逃离故乡,在梦想中的“世界”漂泊、挣扎与奋斗;36岁时,他出版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自言步入“中年写作”,要梳理一下他所理解的70后。小说主人公初平阳走出故乡,又不断返回故乡,在“到世界去”和“回到故乡”之间反复扯动,牵连出一代人的精神成长史;2014年,他将目光投向一直熟知的大运河。4年间,他断断续续用双脚丈量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过大量搜集资料和田野调查,穿越历史时空的鸿沟,挖掘大运河背后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写出了小说《北上》。

他说:“写作不是关起门来自己玩,变成审美的空转,我希望我的写作能够和现实、和人心、和关注的问题之间产生一种摩擦,摩擦让你产生痛感,产生对话的欲望。”

角度五:写作是一种认知生活的方式。

写作对徐则臣来说,是一种认知生活的方式。多年来,徐则臣内心文学标准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每个小说都在解决一个困惑。花街系列回望故土,北漂系列书写命运沉浮,《耶路撒冷》言说故乡与世界,《王城如海》探讨城市与个人……文学为徐则臣提供了一个找寻答案的有效路径,作为重要思考手段,保留了他对当下生活的真实认知。

徐则臣笔下的人物始终保持行动力。初平阳的姿态是寻找,易长安的姿态是逃亡,杨杰的姿态是奔波,秦福小经历漫长流浪,最终回到家园。写作日久,他发现无法原地不动地看清自己和小说人物,“必须让我和他们动起来,让所有人都走出去。知道去路,才能弄清来路”。徐则臣不敢说往前走一定如何,“起码姿态是积极的。停下来不动,就意味着自我放弃。”安静坐落在记忆中的“花街”一度是他的写作根据地。现在徐则臣想法又变了,“你得去琢磨,如何再向前走一步,引入新的东西。”

代表作品

《北上》是作家徐则臣潜心四年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18年。2019年8月16日,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北上》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脉、精神之北。作品中,徐则臣以杰出的叙事技艺描绘了关于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中国人的传统品质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围绕大运河这一民族生活的重要象征,在21世纪新的世界视野中被重新勘探和展现。

文字摘录

1.水和时间自能开辟出新的河流。在看不见的历史里,很多东西沉入了运河支流。水退去,时间和土掩上来,它们被长埋在地下。

2.照片固然是一个个凝固的瞬间,也是一串串起承转合的记忆,所以,它也是未来。就像你在历史里看到了今天和明天。

3.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

4.运河运河,有“运”才有河。不“运”它就是条死水。

5.你不在河边生活。只有我们这样每天睁眼就看见河流的人,才会心心念念地要找它的源头和终点。运河不只是条路,可以上下百公里地跑;它还是个指南,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上。它甚至就意味着你的一辈子。

6.真希望运河自济宁以北从未断流,我们就可以随时把想说的话放到运河里,一句句地让它们顺水漂流,一直漂流到你们身边。

7.有时候慢未必就是慢,可能是快,只是我们没有看出来。就像旧有时候并不是旧,而是更新。

运用示例

问题意识,即对社会现象与问题的敏感和关注,是推动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具备问题意识的个体,能敏锐洞察生活中的矛盾与不足,进而提出解决之道,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牛顿因对“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好奇与追问,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通过对“物种如何演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作家徐则臣也强调,“写作得以延续下去的非常重要的动力,就在于我对这个世界有话要说——因为看到了问题,所以有话要说。”这些实例都展示了问题意识的深远影响。它不仅能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面对问题时,还迫使我们深入思考,寻找创新的解决路径,从而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并催生无数的创新成果。

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与改革,都源于对既有问题的深刻反思与改进。因此,我们应积极培养问题意识,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创造,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