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有趣,是一个人最顶级的魅力
余华,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中国当代最具国内外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78年,高考落榜后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中短篇小说,确立了先锋作家的地位;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3年,英文版《许三观卖血记》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被授予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8年,长篇小说《兄弟》获得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22年获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最佳外语作品奖。
余华并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细腻真挚的文笔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密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实文本世界。
人物解读
角度一:给文学祛魅,也给文学家祛魅。
被问到“为何开始写作?”余华说自己当牙医的时候一天拔八小时牙,看到县文化馆那帮人整天在大街上游玩,觉得这工作很好,所以开始写小说。这个回答一点也不“文学”,但恰恰因为跟严肃作家的形象反差感剧烈,不矫情、不深沉、不说教,引起了年轻人继续挖掘他的热情。
2022年以后,余华和其他大咖的联动成为他时不时上热搜的新理由。作为文艺圈子里罕见的e人,余华有种“祛魅”的魔力。那些平时藏在严整肃穆的文本背后,颇有距离感的名字,一进入他的社交范围,就成了一个个说人话的“活人”。
让余华持续出圈的,还有他与年轻人的共鸣。2022年下半年,余华上热搜大都是因为跟年轻人共情的言论,从谈“孔乙己的长衫”,到承认自己经验有限所以“不给年轻人提建议”,或者同情现在的年轻人“努力未必有回报”,甚至说“上香也是一种上进”,都彰显出一种明显的“反爹味”作风。
角度二:把悲伤留给虚构,把快乐留给现实。
有人说,余华的小说都那么阴郁,本人却那么快乐,总是把悲伤留给读者,快乐留给自己。余华后来给出严正声明:他在写作时候流的眼泪不比读者少,应该说是“把悲伤留给虚构,把快乐留给现实”。
其实余华一直是善于体察和表现痛苦的人。即使大多数人觉得余华和他的作品形成一种“反差萌”,但作家本人绝不可能和作品毫无关系。余华那种对生存的各种状态充分宽容、完全理解、平视苦难的态度,贯穿在他的作品和人生态度中。比如,在《活着》里面,余华写命运多舛的福贵,或者卖血养家的许三观,都带有大量的黑色幽默,并不是要去渲染他们的“惨”,而是要讲那种惨烈现实中人的承受能力,而忍受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余华在《活着》的序言里写,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而这里的“高尚”不是说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角度三:永远注视着现实的眼睛。
“人”始终是余华作品中重要的对象。他塑造过许多在苦难中沉浮的角色,有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福贵,也有美好得不真实的宋凡平。当好友张英质疑宋凡平这个角色的真实性时,余华说他的原型其实只是自己年少时有过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前天晚上,小镇上有一个父亲牵着儿子的手,给他买零食,在街上快乐地走,结果第二天凌晨,他就自杀了。在我少年时期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确有这样的父亲。”在为《活着》作新序时,他像回忆老友一样回忆福贵:“十五年前我在《活着》里写下了一个名叫福贵的人,现在当我回想这个福贵时,时常觉得他不是一个小说中的人物,而是我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位朋友。”
而和透过苦难看到上代人的感受一样,他也透过“躺平”看到了这代年轻人的痛苦。此时的余华,仿佛又变成了那个拿着放大镜的医生,用眯成一道缝的小眼睛寻找新一代人的蛀牙——在文学和流量背后,他有一双永远注视着现实的眼睛。一位网友这样评价余华:“一个作家能够跨越年龄去评价当代年轻人,他的精神是超前的。”
角度四: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
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后,余华接连发表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等短篇小说。和当时极为流行的现实主义文风相比,余华写下的文字更加残暴、诡异,甚至是血淋淋的。凭此,余华成为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33岁那年,余华无意间读到了史学家贝瑞孙写给海明威的信,信中提及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贝瑞孙给出的理解是: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他们不象征任何。这句话彻底颠覆了余华对文学、写作的认知,于是他舍弃了此前所有的技巧,循着一个新路径写下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比于从前作品展现出的暴戾与残酷,这两部更多了一些与苦难和解的意味。
从前,他习惯于为“苦难”赋予沉重的意义,但这些往往只是旁观者的主观臆断与过度思考。他意识到,“福贵和许三观也许不会这么想”,因此,他开始转变自己的创作观念,尝试更加尊重笔下人物的命运,让“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无需过多的修饰与象征。他的这种创作态度,不仅体现了对文学艺术的尊重,更是对人性、命运的深刻洞察。
代表作品
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加起来不超过80万字的作品中却有很多经典之作,无论是引起我们对生活意义思考的《活着》,还是激发我们对生命审视的《第七天》,抑或是带领我们进入思考平等空间的《许三观卖血记》,作品中所刻画的苦难世界,既揭示了命运的无奈,又展现着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他的作品以细腻真挚的文笔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实文本世界。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融入了他自己的身影,也融入了千千万个读者的身影,与其说他在写人物,不如说在创造人物,每个人物形象饱满,有血有肉,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从书中的人物中感受到不同的自己。
文字摘录
1.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活着》
2.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 《活着》
3.影响就是这样,时间不能限制它,空间也不能限制它,它无处不在,而且随时出现。——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4.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应该更多地关心别人的生活,尤其是关心素昧平生的人的生活,因为更多地关心别人的生活,才可以更多地了解自身的生活。——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5.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在细雨中呼喊》
6.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活着》
7.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当向人们展现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妙,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活着》
8.人们总是喜欢强调想象对于文学的重要,其实洞察也是同样的重要,当想象飞翔的时候,是洞察在把握着它的方向。——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9.事实是从来不会陈旧过时的,而看法却总是会陈旧过时。—— 《十八岁出门远行》
运用示例
当悲伤的洪流如猛兽般冲垮了生活的堤坝,若是无所作为,便只能沉溺于无尽的深渊之中。然而,选择苦中作乐,便如同以浮木为舟,乘风破浪,逆流而上。遥想胸怀壮志的“东坡居士”,虽屡遭贬谪,却从未丧失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即便身处贫瘠之地,他依然沉醉于研发美食的乐趣之中;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在官场失意之后,并未选择沉沦与自暴自弃,反而选择归隐山林,享受与世无争的怡然自得;洞悉人生悲剧的作家余华,深知生命中的种种不如意,却能将其化为轻松幽默的笑谈。他用幽默的态度接纳自己的不足,用充满智慧与诗意的段子和文字,将生活的苦闷一一化解。
只要我们心中怀揣着向阳的信念,即使遭遇阴雨连绵,也能轻踩水洼,享受那份独特的清新与快乐;即便长夜将至,也能秉烛夜游,品味那份宁静与美好。如此,悲伤与困境便会变得不堪一击,而我们,将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加坚定、从容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