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相遇,坦诚交流
作者: 一考生例文一
交流之道,重在坦诚。寓形宇内,人之相与,是留有边界、保持缄默,还是敞开心扉、坦诚相待?我们在交流之路上一直在探寻,也一直在前行。于个人而言,坦诚是心灵相遇的桥梁;于社会而言,坦诚是广泛交流的纽带;于国家而言,坦诚又是促进国际合作的稳定器。无论何时何地,唯有交流方得相遇,唯有坦诚乃见真心。
坦诚之心,如同明镜,照应“人之相与”中的纯净真实。一千多年前,王羲之就在《兰亭集序》中一语道破人与人之间“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的不同相处方式。唐代骆宾王在《萤火赋》中所言“响必应之于同声,道固从之于同类”,强调人们发出呼吁必然得到响应和共鸣,事业当然就能顺利发展,所有人就能打成一片、志同道合。而在这纷繁复杂的交往之中,最不可或缺的,乃是那份敞开心扉、以诚相待的交流。交流,非单向的,而是双方心灵深处坦诚相见的桥梁。沟通无障碍,相遇才能水到渠成。生活的甘美与韵味,不仅源自唇齿间的言语,更源自那份如明镜般清澈见底的坦诚。
坦诚之举,如同阳光,温暖社会交流中的四方天地。宋代柳永《江城子》词中有“手扶真诚,人情自温”之句,言明了坦诚相告才有温情、才有社会共识的道理。坦诚交流是企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助力,社会的稳定也需要坦诚的加持。在这个方面,杭州人事考试院的做法让人不由称赞。面对那份先于官方在杭州多家培训机构间流传的《2023年度杭州市市属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聘笔试面试入围人员名单》,面对广大考生乃至社会大众各种疑虑与恐慌,杭州市人事考试院很快回应本次失误,源于工作人员历时22秒的预发布设置操作错误,第一时间澄清了社会多方的谬误猜想,并勇敢反思与道歉,可谓“过也,人皆仰之”。时时现光明,事事都坦诚,便无需衡量社会环境是否于己有利,这柔和如阳光的坦诚,自然会照亮社会的一角一隅。
坦诚之意,如同铠甲,维护国家交往中的和平发展。坦诚交流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与社会,也适用于国际社会。交流是国际关系的关键部分,而坦诚往往能为国家间的真诚合作助力。中国坦诚倡导“一带一路”,牢记“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维护了世界和平。如若各国都有所顾忌,保持沉默,那么世界将会变成孤立的个体。可见,唯有以坦诚为铠甲,方能维护国际关系的稳定融洽。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每个人都在期待一份坦诚的相遇,不必畏惧冲突而埋藏自己的内心,人们相处如此,社会交流如此,国际合作亦然。
沉默之有余,不若坦诚交流。交流方有真正相遇,坦诚可见真心。
评点:文章能够有力地阐释文章主旨,主要有两大亮点凸显:一是巧用丰富素材,一是全面论证论点。
其一,经典素材运用丰富。
其二,论证内容观点的角度全面。文章不仅论证思路缜密,而且通过“坦诚之心,如同明镜,照应‘人之相与’中的纯净真实”“坦诚之举,如同阳光,温暖社会交流中的四方天地”和“坦诚之意,如同铠甲,维护国家交往中的和平发展”三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论述了“交流方有真正相遇,坦诚可见真心”的中心观点。文末引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名言后归结提炼:“人们相处如此,社会交流如此,国际合作亦然。”其思想哲理,启人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