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手记——2024年高考作文北京卷
作者: 任秋祯 李凤成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写作指导
一、考题解析
这是一篇以“历久弥新”为题的命题作文,题意明确,言简意丰,话题既贴近考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又能引导他们思考自身成长和国家发展。这一命题不仅体现了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更强调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重要性。此题目也与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巧妙呼应,体现了教考结合的思想。
“历久弥新”的“久”指时间之久,在历史长河中,有些事物未能承续、逐渐消失;而有些事物,经历岁月的淘洗、磨砺而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加熠熠生辉。关于“历久弥新”,题目中所给的材料提到了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时间的淬炼中愈发显露出活力和价值,这是“历久弥新”概念的具体体现。文章需要围绕这一主题,阐述为何有些事物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而愈发显得珍贵。
二、审题要点
作文用导语提示题目的意思和写作的话题。导语中“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从题材角度给出的提示,引导考生思考什么样的经典、思想、文化、精神、品质能够历久弥新;“常读常新”“常用常新”中的“读”与“用”,是在提示事物能够经历长远而仍然能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原因、条件和方法,引导考生思考“久”与“新”之间的关系。
综合分析,考生可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古老的经典和杰出的思想为何能够常读常新,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可以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发扬的,以及这种精神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当然也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讲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如何体会到“历久弥新”的道理,以及这种体验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虽然“历久弥新”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成语,但思辨性却很强,写好不易,这就需要考生对材料和概念有更深入的思考。
三、立意参考
1.古老经典,穿越时光,照亮前行之路。
2.杰出思想,历经风雨,燃烧人类文明。
3.个人成长路,探寻前行,历久弥新,书写精彩篇章。
4.科技之光照耀文化之路,让经典在数字时代焕新彩。
四、误区提醒
在探讨“历久弥新”的主题时,考生们应避免陷入宏大叙事中常见的误区。有些考生平时积累了不少素材,很容易在写作时过度依赖套话和口号,这样的文章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有文采,具有吸引力,但实质上却缺乏深度和个性。真正的“历久弥新”需要考生们思考“久”与“新”的辩证关系,结合具体实例,深入分析,并融入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在论证过程中,考生应该审慎选择论据,确保其与论点的紧密关联和逻辑严密性。同时,要深入分析论据背后的原因、影响和意义,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素材支持
素材一:巧手匠心守护青铜瑰宝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杨倩,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二十余年。她和同事们修复了三百余件青铜器,帮助它们“焕发新生”,守住背后的历史。
杨倩在进入文物系统之前是一名医生,在她看来需要修复的文物就如同“病人”,它们会出现不同的病症,也需要“对症下药”,量身定制修复方案。同样是除锈,根据铜锈类型的不同、侵入程度、文物本体的健康状况等,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技术的‘修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杨倩说,她和同事曾用一年多的时间修复了一件“重病缠身”的青铜器,光是除锈就用了两三个月。除文物修复工作外,杨倩也一直致力于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她主持完成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可移动珍贵文物防震预防性保护等项目。
从事这行时间越长,杨倩越难以割舍,“结缘”二十余载,仍觉“新鲜感”十足,能让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让她很有成就感。
运用提点
本则素材匹配的要点在于“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杨倩和她的同事们通过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实践,不断精进青铜器修复的技艺,他们既传承了传统的修复方法,又根据现代科技和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创新性地制定“量身定制”的修复方案。这种做法体现了“历久弥新”中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创新的追求。再从手段看,通过精心修复,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青铜器得以“焕发新生”,修复不仅延续了文物的寿命,还提升了它们的展示价值和研究价值,这正是“历久弥新”理念的生动体现——让古老的物品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素材二:一群年轻人让古城重焕青春
贞丰古城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古城内有41个古院落,有8处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当地持续投入力量进行古城改造。2023年,他们找到贵州“饱饱盒子”负责人陈晓龙,想请他帮忙在细节上改造这个小城。这个为贵州拍了不少公益宣传片的导演,第一次成为古城改造的“导演”。
既让古城焕发活力、吸引游客,又不改变原始风貌、保持古色古香,这是难题。一年多的时间里,陈晓龙带领一群年轻人努力让这座古老的小城更有活力。比如小广场上的小吃摊井然有序,明显带有“文艺范儿”,每个摊车都有各自的logo,还有精炼传神的广告语:“米糯肉香,一碗管一天”“嗦碗古城荞凉粉,神仙站不稳”。设计师李小益给小吃摊做设计时费尽心思,几乎每个小吃摊的设计稿都改了十几遍,字体、色彩、花纹改了又改,值得一提的是李小益在设计前还用上了社会学家做田野调查的功夫:摊主姓甚名谁,出摊多少年,这家小吃的特色、卖点是什么……再比如古城里有了时髦的影像展,青年摄影师在“珉谷艺术空间”独立开摄影展,这里展出过古城人的一张张笑脸。
运用提点
考生可以援引本则素材为例,从方法、效果角度分析“历久弥新”的做法,即:改造既保留了古城的历史魅力和文化底蕴,又通过创新设计和现代元素的引入,为古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做法不仅使古城焕发青春,更增强了其文化吸引力和生命力,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这种平衡的处理方式,为其他历史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就意味着,对于经典、传统要经过一定的取舍,并创新方法,以让其发光。
素材三:“95后”帅小勇:还原粉蒸肉的家乡味
在江西,一份热气腾腾的粉蒸肉,是家家户户团圆饭里必不可少的美味。“95后”帅小勇,是江西省奉新县一家饭店的厨师长,也是地地道道的奉新人。几年前,他曾到外地当学徒,偶然吃到师傅做的粉蒸肉,突然很想家。当时他就在心里立下了一个目标:把厨艺学精,回到家乡,把这道家乡菜做得更好。
在帅小勇看来,粉蒸肉的精髓在于米粉,他尝试过用各种产地、口感的米做实验,最终找到最佳配方:首先将黏米和糯米按照4:1搭配,配上八角、桂皮、小茴香炒至微黄,磨碎制成米粉,最后和腌制好的五花肉搅拌。他说:“拌好的粉蒸肉用荷叶垫底,用小火慢蒸两个小时,这样做口味会增加那种荷叶的香味。希望我自己的事业能够像这道粉蒸肉一样,蒸蒸日上,也希望我们所有人的生活能够蒸蒸日上。”
运用提点
本则素材匹配的要点在于:帅小勇对粉蒸肉的热爱和努力,体现了传统美食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他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致力于将粉蒸肉做得更好,保持传统食物的独特魅力并赋予其新的活力。再从帅小勇的故事延伸到社会层面,探讨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光彩。强调“历久弥新”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