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不言愁,博识踏云峰
作者: 本刊编辑部毕业,不仅仅是青春岁月中的一段告别,更象征着人生新篇章的壮丽启幕。正如古人以诗酒相送,寄托对即将踏上征途的友人的深情与不舍;今日,我们亦能从诸位师长的毕业赠言中,深切感受到对毕业生们过往的肯定、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以及面对未知世界时所需的勇气与智慧。这些赠言,如灯塔般照亮了毕业生们前行的道路,引导他们避开险恶的暗礁与汹涌的风浪,以更加稳健的步伐,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主题:理性认知
我们身处一个“泛叙事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终于消失在匆忙和浮躁之中,谎言和极端观点像病毒一样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事实,而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拱手让出独立思考的权利,自知或是不自知地陷入各种“叙事陷阱”之中。
拒绝“叙事陷阱”,我们需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去深究各种观点或是叙事背后的底层逻辑,把获取思想和智慧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在变化之中寻找那些朴素的不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刘俏
你只有了解自己容易在哪儿摔倒,才能提前避免它;你只有懂得自己擅长什么,才能刻意发挥它;你只有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才能找到合适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去填补、去提升。你究竟是喜欢平和、安稳、始终一成不变的城镇慢生活,还是喜欢新奇、变幻、不断面临挑战的都市快节奏?其实,只有你自己最明白、最清楚,也应该是你最明白、最清楚。问题是:你真的明白、真的清楚吗?数不尽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都在试图告诫人们:对于自我认知的深或浅,往往直接决定着人们所获成功的大或小。——中国政法大学政管学院院长 庞金友
运用示例:在这个信息爆炸、叙事纷繁的时代,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浩瀚无垠的海洋,浪花中夹杂着真相与谎言、理性与偏见。正如刘俏教授所说,“我们身处一个‘泛叙事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终于消失在匆忙和浮躁之中,谎言和极端观点像病毒一样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事实。”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如何在破碎与断裂的信息流中寻得一方净土,保持内心的清醒?答案在于——培养并坚守独立思考的能力。
主题:青年立身
希望你们如瓷之融合,和谐共生。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是泥与火的艺术结晶,更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体现。要认真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世界、人和人、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涵养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善于从交流互鉴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克服狭隘、丰富自我,用格局和胸怀擦亮人生新旅程。——景德镇陶瓷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吕品昌
要有所为,亦要有所不为。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最推崇“中行”之人,进能行道,退能不为。如果做不到“中行”,至少取其一,或如狂者勇于进取,有所作为,或如狷者坚守底线,有所不为。无论做到哪一样都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定力。——吉林大学校长 张希
运用示例: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面临着选择与决断。吉林大学校长张希教授引用孔子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视角——“有所为,亦要有所不为”。“中行”者,即能在行动与自制之间找到平衡的人。然而,要做到“中行”并非易事,我们要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前进,探索未知的领域;也要学会拒绝那些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物,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原则。
主题:创新发展
如果说机械化是人类体力的延伸、信息化是人类感知力的延伸,那么,人工智能将是人类智慧的延伸,它不是我们的对手,而是我们必须主动拥抱、熟练驾驭的帮手,是构建传媒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当人工智能的浪潮与传媒相融,一定会迸发出超乎想象的强大动能和无限可能。期待大家用使命感坚定航向,用创新力拥抱挑战,用行动力实现理想,用从容心面对起落,做更加自信的自己,触达人生的无限可能。——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张树庭
我们必须驾驭AI,以保有人类的尊严:给AI定“规矩”、定“生涯”、定“使命”。AI是聪明,精于算计、追求极致;但人可以智慧,审时度势、懂得进退。在人工智能时代,在知识的掌握和简单的劳动等方面,人类比不上AI,将让步于AI;而思维的多样性、复杂性、跳跃性和创新性则主要依靠人类自身去完成,人要用全面而多样的思维能力超越知识无限的人工智能。——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钱旭红
运用示例:如今,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教授有言:“AI是聪明,精于算计、追求极致;但人可以智慧,审时度势、懂得进退。”这为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找准人类的位置与使命提供了深刻的思考。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人类应保持智慧与审慎,利用AI辅助决策和创新,同时确保技术发展与人类伦理价值观相符。我们要认识到,无论AI如何进步,它始终是人类智慧的延伸,而非替代品。
主题:公平正义
不要忘记今天所接受的有关公平、正义的教育:要对自己可能拥有的任何一丝权力都保持足够的警惕,公平地处理每一个案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公民。不要忽略自己的权力行使可能造成的对他人的影响,不要因为一个案件小而忽视它对法治进步的打击。——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林维
法律的天平倒向弱者。在我看来,我们之所以关心弱者,不是因为强者的觉悟和情怀,也不是拥有卢梭说的那种感同身受的能力,而是强者必须懂得,你不是在任何领域都是强者,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强者,即使你各方面都是强者,但你永远无法防止你的子孙后代沦为弱者。因此,强者对弱者的关心,根本上来源于自己有一天也沦为弱者的终极担忧。——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导师 张劲
运用示例:“强者必须懂得,你不是在任何领域都是强者,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强者。”张劲教授的这句话,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强者与弱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命运共同体。强者的存在,离不开弱者的支持与奉献;而弱者的困境,也时刻提醒着强者自身的脆弱与不足。因此,强者对弱者的关怀,不仅是对社会公正的维护,更是对自身价值的提升与完善。
主题:拥抱改变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深远影响人类文明进程。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和人生之变,主动拥抱改变,积极识变、应变和求变,不仅是面对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成长发展的应有态度。而坚定的信念、向善的品质、求知的热忱、实干的行动,皆应成为我们拥抱改变的定力。——四川大学校长 汪劲松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荣耀,同时每一代人也必须承担为上一代人的成本买单的责任。当人类因技术进步逃脱马尔萨斯陷阱进入工业文明时,我们从此进入了乐观的增长主义时代,只要有技术进步,就有增长,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要重视价值、伦理和公平问题。你们不能只享受智能带来的便利、娱乐和生活方式,而应投身这场革命,利用数字技术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刘守英
运用示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世间万物犹如潮水般起伏不定,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旋律。正如四川大学校长汪劲松所言:“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这不仅是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人类社会乃至个体生命历程的精准概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科技的飞速发展、产业的深刻转型、全球秩序的重新构建,无一不在提醒我们:面对变化,唯有主动拥抱,积极应变,方能成就未来。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