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里”上热搜

近日,位于浙江绍兴的“鲁迅故里”登上了热搜。鲁迅故里景区撤除了23处隔离栅栏和隔离线,除鲁迅祖居20处外,鲁迅故居德寿堂和三味书屋思仁堂、小堂前的隔离线和隔离栅栏也被撤去。刻着“早”字的鲁迅儿时课桌,从绍兴鲁迅纪念馆文物库房里“走”出来,展陈到鲁迅纪念馆一楼展厅。

文本解读

角度一:过去与今天互为照应。

文物古迹存在的一大意义是传承,要传承就要让它们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鲁迅故里撤除部分围栏的举动,恰好也与鲁迅先生本人开放的思想观念不谋而合。游客在这些不设隔离的旧居游览时,更能体会鲁迅先生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意志,体会他以“立人”为核心的思想。

角度二:用尊重回报信任。

文物古迹能够从隔离栅栏中“走”出来,从库房里“走”出来,是景区向游客迈出的一小步。这一小步包含着对游客的信任和期许。这种信任来自于“即使全部开放,大家也会好好利用和爱护文物空间”的安全感。

角度三:让历史更加亲切可感。

伴随着鲁迅故里以更开放包容之态迎接游客,游客也可更近距离感受一代文豪的过往。撤除物理上的隔离,拉近的不仅是参观者与展品的距离,更是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让历史变得更加亲切可感。

运用示例:文化遗产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而是可以亲近、可以感受的。鲁迅故里拆除栅栏,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体现了一种开放的态度。这种开放,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开放,更是文化心态上的开放。这种开放,有助于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只有人们真正了解和认同文化遗产的价值,才会自觉地去保护它。

(选摘自《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等/编辑: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