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堤上“毕业典礼”

2024年6月29日,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长江边的同马大堤启动Ⅲ级防汛应急响应,22岁的应届毕业生谭康主动报名,回乡参与防汛抗洪。

四年前,高中毕业,他在抗洪的大堤上查阅高考成绩,在防汛中度过了高中“毕业季”。四年后,家乡又发洪水,他再次登上大堤,参与巡堤查险……两个同样的“毕业姿势”,两次别样的“毕业典礼”,见证着成长,经历过历练,在大学毕业季,谭康在大堤上书写出特殊时刻的青春范儿。

文本解读

角度一:责任与担当。

谭康在高中毕业和大学毕业两个重要时刻,都选择了参与防汛抗洪,体现了年轻一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角度二:家乡与归属感。

家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谭康回乡参与防汛,他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归属感。

角度三:个人选择与社会需求。

谭康的选择反映了个人在面对社会需求时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这不仅仅是他个人意志的体现,更是他对于社会需求深思熟虑后的回应。他深知,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的个体,个人的选择与社会需求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运用示例:18岁,高中毕业,在长江大堤上查到了高考分数;22岁,大学毕业,他又一次走上大堤……在防灾抢险救援一线,每一朵“后浪”,都凝聚起奔腾的力量。洪水终将退去,咆哮的大江大河会重归安澜。时光总会流走,也会见证一代代“后浪”奋斗成长。

(编辑: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