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民——见证中法科技交流四十年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院士张勇民受邀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中法科技成就展等纪念活动。谈到几十年来两国间的科技交流,他认为自己就是一名颇具代表性的见证者。
人物解读
角度一:“我意识到自己不比别人差。”
20世纪50年代,张勇民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75年高中毕业后,张勇民成了一名代课教师。1977年,一个改变张勇民命运的重大机遇降临了——全国恢复高考。他参加了考试,最终被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录取。
上大学以后,张勇民在校园里逐渐找到了自信。“别人都觉得高等数学难学,我能考100分;外语让很多同学头疼,而我的外语不错;因为在中学教过政治课,我的政治课免修;我还是校游泳队成员,代表班级参加长跑比赛拿过奖……大学第二年,大家选我当了班长,我意识到自己不比别人差。”
1981年底,国家又出台新政策,77级的同学在大学毕业前可以参加国家公派出国研究生考试。最终全国一共选拔了1080人,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中120人去法国,就包括张勇民。
角度二:不在实验室,就在去实验室的路上。
1982年7月14日,张勇民和同学们乘飞机抵达法国,恰巧这天是法国国庆日。此前他在北京培训了4个月法语,到法国后又培训了1个多月,于当年9月进入巴黎第十一大学攻读药物化学专业硕士。全班37名学生,他是唯一的中国人。
法国学生起初有些轻视中国留学生,经过几次考试后,他们才渐渐服气。“虽然语言还是有点困难,但他们愿意和我交流了,甚至还有人来问我问题。想得到法国人的尊重,关键是要有真才实学。对科研人员来说,文章、专利是硬指标。”张勇民说。
法国人喜欢喝咖啡,被形容为“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中国留学生则是“不在实验室,就在去实验室的路上”。1983年,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巴黎第十一大学硕士学位,3年后又取得博士学位,并获法兰西国家博士论文一等奖。
角度三:“我不忘祖国,祖国也没有忘记我。”
博士毕业后,张勇民回国工作了两年,帮助母校北医建成首个药物化学博士后流动站。
1988年底,他接到法国导师的邀请,到巴黎第十一大学担任客座副教授,后定居法国。2012年当选为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院士,是该院二百多年历史上第一位华人院士。
虽然定居国外,但张勇民每年都会回国三四次,为中法之间的科研合作奔走。从1997年起,他多次参加教育部“春晖计划”留学人员为国服务活动,为促进中法教育交流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1999年,由18名留法博士组成的服务团赴贵州支援建设,张勇民担任副团长。当时,贵州省的博士数量很少。之后10年中,通过留法学者的推荐,贵州省选派了三十多名人员到法国深造,其中一部分就在张勇民的实验室学习和工作。他们学成回国后,在相关科研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贵州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9年、2009年和2019年,张勇民受邀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和70周年庆典。当受阅部队从眼前通过时,他无比激动,“我不忘祖国,祖国也没有忘记我。”
运用示例:张勇民教授的故事,是对“科技兴国”理念的最佳诠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心怀梦想、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应该以张勇民教授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