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画学素材(七)取彼丹青,著我华章
作者: 杨睿《甘草车》
作者:康斯太勃尔
素材链接:1820年的康斯太勃尔被提名为皇家艺术院的准院士。1824年,他的《干草车》在巴黎参加世界美术展览会,并荣获了沙龙授予的金奖。巨大荣誉下,康斯太勃尔依然心如止水,沉溺在自己的田园风景中。他对自己画作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每幅作品的诞生都要经过多次的户外写生。1826年,他的《麦田》诞生后,他是这么描绘自己的创作过程的:“我满脑子里都是麦田的影像,无法与人交谈。就如同有人身处滑铁卢战场一般,连左顾右盼的勇气都没有,只有往前冲,只想到自己的事。”
运用示例:在眼球经济的时代,注意力已经成为稀缺的资源。我们很难想象“草圣”张旭以身为笔杆,头为笔锋,人笔合一的酣畅淋漓;很难想象康斯太勃尔作画时,脑海中只有画面影像以至于无法与人交谈的状态。归因来看,是专注力需要的精神深度感已经被时代剥离。如约翰·海利在《注意力危机》一书中所描写的:人失去了深度睡眠、深度阅读,精神涣散却又高度警觉。专注力像濒危动物,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日益边缘和隐遁。
《暴风雪中的汽船》
作者:威廉·特纳
素材链接:为营造出具有震撼力和戏剧效果的气氛,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情绪,特纳写道:“为了观察大海,我让水手们把我捆在船桅上。我那样过了四个小时,没指望能活下来。”这种作画方式和表演艺术里面的体验派相似,体验派的美学追求就是真实,一切都是为了让演员的表演达到一种接近生活、接近下意识的真实感。而特纳也很好地为观众展示了这一点,告诉了观众在惊涛骇浪的海上,暴风雪是什么样子。
运用示例:人总想突破自我,然而,在自我之中,最难以逾越的屏障乃是勇气——审视自我的勇气、逃离舒适区的勇气,甚至敢于拼命一搏的勇气,这些勇气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往往被遗忘或淡化,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未曾激发出这样的勇气。相较之下,那些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们几乎都是“平庸”监狱的越狱者。英国伟大的风景画家威廉·特纳,为了画暴风雪中的汽船,命人将自己绑在桅杆上长达四个小时。伟大的灵魂敢于向死而生,他们的作品成为勇气的勋章。
《碎石工》
作者:库尔贝
素材链接:《碎石工》是库尔贝的代表作。画面上两个人一老一少,穿着粗布衣,脚穿木底鞋。老的在打石,少的在搬石,他太年少了,似乎力不胜任。这是库尔贝所看到的真实情景,打石工劳动的艰辛让他震惊,决定以他们为题材创作一幅作品。为了强调野外打石的艰辛,他在背景上还画了铜锅等炊具,周围是一片荒凉。黑暗的背景上,只在右上角才看到一丝光明。库尔贝说:“我每天散步时都看到这些人。而且,这个阶级的人们往往就是这样度过一生的。”
运用示例:文艺创作需要灵感,而灵感需要情绪的调动,鲁迅先生椎心泣血之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于创作者个体而言,生活的单调平静如何搅动情感的江水,这个时候,对苍生的悲悯,对弱者的共情,就会让人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从李白写下《丁督护歌》描绘纤夫之苦,到法国写实主义美术大家库尔贝画下《碎石工》,悲悯是眼中的泪、手中的笔,更是力透纸背的伟大灵魂。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