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不对等的爱”导写

作者: 杨云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谚语)

写作指导

材料采用的是一则短小而隽永的谚语。谚语借助比喻和对比,感叹母爱的绵长,并揭示双向爱的不对等。“母爱”“孝心”和“回报”是准确理解和把握这则材料的三个关键词。看到这则谚语,人们会自然联想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等俗语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命题用意显然在于引导考生回顾传统,省视生活,感悟亲情。

从对材料的理解来看,“爱的不对等”是其感情内核,也是作文应择取的核心立意。考生要抓住“亲情不对等”这一主题,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或发表看法,或抒发感慨,或叙述故事均可。此外,对于“儿”和“娘”,考生实写母子亲情,或者拿“游子”与“故乡”“祖国”同材料“儿”与“娘”比附行文,只要自然圆融,言之成理,也应该视为切题之作。

例文

母亲的灯

□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  徐一根

老家的屋后有盏灯。

老屋沿河而立,暮夜常是寒风阵阵,吹得人心中难安,总觉得缺点光亮。三岁那年,母亲去屋后安灯,我紧随其后。母亲站在高脚凳上,探出半个身子,用一双满是老茧的双手,娴熟地拉线、拧螺丝、安灯泡,我则迈着踉跄的步子,递上一件件工具。“安了灯,走夜路的人,心里也豁亮了。”母亲慢慢牵起我的手,按下开关,“以后你和哥哥玩,也不会怕黑了。”“啪!”灯亮了,乳白色的光晕,穿透层层黑暗,洒落一地安详。

后来,我们一家人时常坐在屋后,共享美好的时光。屋后是窄窄的篱笆、矮矮的砖墙。母亲每到傍晚,便会在后门支起一张小桌,摆上几只瓷碗和一盆饭,几碟刚出锅的、冒着热气的炒菜,还有些别的小花小草,为桌上添些雅趣。玩耍归来的我们兄弟俩洗完手,迫不及待地坐到桌前,与母亲享用佳肴。风过林梢,流云攒动,吹动了灯光,拂落了花瓣,也吹散了欢声笑语。母亲似乎忘了一天的劳累,陪着我们一起捉迷藏,一起猜谜语,一起读书。一片片落叶夹入一页页书纸,一个个故事融入一天天时光,流光易逝,时节如流。

上小学后,回家便少了,但每逢假期,我便要回到老家去,看看那融入我记忆的窄窄的篱笆、矮矮的砖墙和那点点灯光。印象最深刻的,是某次考试,没有复习,我竟做起了作弊的勾当。母亲一改往日的慈爱,怒气冲冲地让我跪到了屋后院子里。我从未见过她额头的皱纹如此之深,握着鞭子的手青筋凸起,瞳孔中尽是恨铁不成钢。我的惨叫声与抽打声此起彼伏,苦苦哀求只换来更重的责骂。“成绩好不好,是能力问题,”母亲的鞭子终于停歇了,她长叹一口气,“但作弊,是人品问题!做人就是要堂堂正正,心里头要像这灯似的,亮堂堂的!母亲眼眶泛红。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在我心中回荡,或许是后悔,或许是感激。

多年后的今天,我坐在教室里,老家在远方,但故乡的灯却一直留在我心中。

时间似一条无尽的长河,母亲在河的上游,我在河的下游。她用自己的一生为灯,照亮了我的童年,我的未来。她的爱顺流而下,自然又醇厚,我对她的爱却是逆流而上,难以抵达。母爱深沉,我无以为报,我只能将母亲的那盏灯安放心中,让它照亮我的来路。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我想我永远不会忘……

评点:文章以一盏灯作为情感的纽带,巧妙地串联起了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温馨回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安装灯、在灯下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的场景,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体现了母亲的勤劳、慈爱、严格和正直,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感激。

(编辑: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