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提出观点,寻找证据”导写
作者: 葛未来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人认为林黛玉多愁善感,他找到了“黛玉葬花”等情节作为证据;某人认为《红楼梦》是乾隆组织文人写作的,她提供的理由之一是“大观园”的名称来自乾隆所写的“燕台大观”;某人讨厌薛宝钗,他设想宝钗的结局是嫁给贾雨村,他找到的证据是贾雨村曾吟诵过“钗于奁内待时飞”的句子。
以上“提出观点,寻找证据”的做法在社会生活中也很常见,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考生应首先理解“提出观点”与“寻找证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观点展现了个人对特定问题或现象的看法,而证据则为观点提供支持。材料展示了这一方法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考生可将这些实例与现实社会中的类似情况进行对比,如学术研究、媒体报道、法律判断等,分析这种现象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具体到写作中,考生可以从意识到问题出发,再联系实际操作,最后是心态调整,层层递进。比如首先警惕盲目追随和选择性解读证据的倾向;其次,全面搜集和分析证据,避免陷入选择性解读的陷阱;最后,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以确保论证的严谨性。只有这样,方能驾驭好“提出观点,寻找证据”这一强大的思维工具,驶向更加广阔的认知海洋。
例文
“正确”从哪儿来?
□上海市高境第一中学 程博弈
“提出观点,寻找证据”是一种常见的思维和论证方法,特别是文学作品的解读领域,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这种做法激发了人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但我以为,证据的有效性和充分性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有些证据可能只是观点的模糊映射,而无法直接确证观点的准确性。因此,要脱离这种思想局限,就需要培养多元化的审视能力,摒弃单一的寻证方式。
人们通过寻证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是天经地义的:学者发表论文时要引用前人的文章来论述学术观点,律师也要寻找证据来证明某人的罪责;就连记者调查事件时都会或公开或私下地拍照取证。再比如,《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巅峰之作,人们对其的解读从未停止。其中,对人物进行举证解读是红学家们尤为热衷的。如林黛玉这一角色,被大家普遍认为是多愁善感的,其原因,正是书中“黛玉葬花”的经典片段,这成为其性格特点的有力证据。一个观点之所以可以站得住脚,就是因为有充分、恰当的证据作为支撑。这些证据不仅增加了观点的说服力,也使得人们更愿意去相信那些经过严谨论证和权威认证的观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过程中亦难免会发生“射箭画靶”的现象。即刻意地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将其余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弃之不用。同样以《红楼梦》为例,有些读者因对薛宝钗这个角色的个人偏见,便妄自揣测她最终与贾雨村结为夫妇,原因只是贾雨村曾吟诵的那句“钗于奁内待时飞”。这种推理方式显然过于草率和偏颇。
为避免这些错误,我们该怎么做呢?古人所谓“兼听则明”,就是告诫我们要广泛采纳各方意见,才能对事对人不偏颇。同样,在论证观点时,多元化思维的碰撞更能锻炼我们甄别真伪、明辨是非的能力。
真理的诞生,必经过无数人的论辩。当我们航行在冰冷的暗河里时,不妨时常检查船身,及时修补那些潜在的漏洞;当我们迷失时,更应勇于包容那些质疑的声音和反对的噪响。因为,这是你最接近真理的时刻。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