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很糟糕,但我喜欢
作者: 刘春梅在许多豆瓣高分综艺片单里,都有这样一档来自英国的节目——《克拉克森的农场》。自2021年以来,每季都在豆瓣斩获9.6的高分,今年迎来了三季。
杰里米·克拉克森是一位著名的汽车节目主持人,他曾经在多档节目中展现了他对于汽车的热爱和知识。《克拉克森的农场》大受欢迎,花甲之年的克拉克森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数以百万计的网友们如此着迷?
“大英点子王”
翻看克拉克森的节目和图书的评论区,一定会看见“大英点子王”这五个字。这个昵称精准概括了克拉克森自带笑点、浑身是梗的原因——一脑门子的“好点子”——不仅在队友们看来都是馊主意,而且其中的大多数都在最后沦为了烂尾工程。地里种了庄稼,溪边栽了山葵,牧场上养了鸡、牛、羊、蜜蜂,甚至还开了一个农场商店……结果,全年无休地一通折腾之后,最后只赚了144英镑。哪怕到了第三年,他的点子也没有比新手期时靠谱多少。这种雄心勃勃却垃圾一坨的反差感,正是他能逗乐无数人的关窍所在。
素材点拨
克拉克森的故事充满了幽默和讽刺,展现了人类在追求梦想和创意时可能遭遇的挫折与尴尬,同时也传递出一种乐观、不屈不挠的精神,即尽管失败连连,但仍然勇于尝试、坚持不懈。因此,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克拉克森个人特点的描述,也是对人类普遍经验和情感的共鸣与表达。
另一种田园牧歌
农业生活远非田园牧歌式的悠然闲适,农民的辛酸、务农的辛苦非亲历不能体会:防不胜防的害虫、突然涨价的化肥、难以管教的牲畜、添堵的官僚主义……尽管如此,克拉克森还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三年的农场生活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观:“我宁愿天一亮就起床,也不愿天亮了才睡觉。如今,我不再对胡佛水坝这样的宏伟造物感兴趣,而是被树叶的四季变化、木头燃烧的味道和一群黄鹀所吸引。”
素材点拨
城市化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被困在生活怪圈里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想过离开,归隐田园。亲近自然的渴望根植于人类本性,田间地头的体力劳动自有其治愈的魔力。
生活是搏斗
节目既向我们展现了现代机械化农业的精密和博大精深,也让我们看到了英国相关政策法规的复杂和烦冗,以及他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同时它打破了田园牧歌式的幻想,没有一厢情愿的“回归大自然”的口号,没有怀旧、媚俗,反而让我们看到了农场生活的悲与喜,最坏的一面和最好的一面。
某种程度上,生活本身亦如此。世外桃源并不存在,但熬过最痛苦的时刻,我们总能看到美丽的夕阳。
素材点拨
节目打破了人们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美好幻想,强调了生活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这种态度鼓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真相,追求更加真实、有意义的生活。
“我不需要健身教练”
每天傍晚,当夕阳从山毛榉的树梢上落下去,并用一片瑰丽的深红与你无声道别时,我便拿出一瓶冷藏过的玫瑰红葡萄酒,打开,坐下来一边喝一边聆听林鸽的叫声,一直喝到我突然发觉该换一杯莫吉托的时候。于是,我就跑到园子里摘薄荷。为了保护我的胃黏膜和肝脏,我用从小溪里摘回来的豆瓣菜下酒。喝完莫吉托再换百利甜酒,最后上床睡觉。老天爷,那段日子是多么逍遥快活,令人怀念啊。
如果你肯付钱,我愿意让你到我的不足道农场上帮我砍柴火。实际上,这或许还能解决因为农业补贴缩减而导致的经济问题。农场主们可以租些斧头,吸引一些年轻的健身爱好者,让他们到林子里砍树去。
素材点拨
整段文字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从悠闲放纵到健康反思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引发了对传统劳动价值、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创新经济模式的深入思考。它告诉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不应忽视自然与健康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创新思维和实际行动,我们可以找到更多既健康又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三联生活周刊》发布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年轻人突然开始追求“县城感”?》的文章。文中,作者提出了从社交网络到大屏幕,有越来越多的短视频、音乐、摄影还有影视剧,都把“县城”作为热点和卖点。县城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共同体存在,自有一套普遍的社会认同体系,可恰好也是因为这份寻常,在过去总是被人忽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大城市的繁华无法容纳更多的诗和远方的时候,就有那么一批年轻人,更愿意回到没那么逼仄的县城生活,去召唤出深埋在心底的那座乌托邦,继而,也寻找到人生想要的一份宁静。
面对这样的现象,你怎么看?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验和思考。
例文
于生活琐碎处觅人生诗意
□浙江省新昌中学 吴桐
狄更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天才就是处处留意琐碎的事物。”我依然记得当时读到这句话时的心动。看多了古今中外的天才事例,不知不觉中,我在心底给天才设定了一条标准,认为只有那些聪慧的科学家或者艺术家才拥有绝顶的才华。但是,我忽略了能够把生活本真过好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才。
毕竟留意生活中细小的事物,去生活的琐碎处寻觅到人生的诗意,并不那么简单。
我突然想到了克拉克森,这位前英国广播公司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在退休后并没有让自己停下来,而是回到乡村,买下百亩土地,开始了自己所期待的农村生活。但他所预期的务农计划却笑料百出,各种天才设想最后总是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辛苦了一整年,也只获得了144英镑的收入。可即便是这样,他依然对这样的生活满意极了。在作为顶尖主持人的那段日子里,克拉克森见过太多的繁华,也看过太多的虚荣,而到了退休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不知道这辈子干了些什么”。花甲之年的克拉克森重新出发,哪怕务农的知识储备是零也无妨,因为在这一刻,他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一番之后,选择回到自己熟悉的县城生活。有人说这群年轻人是因为留不下,没本事。可在我看来,“县城化”概念的出现,恰好证明了在越发浮躁的社会中,依然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没有抛弃去寻找内心乌托邦的梦想。
有段时间我集中性地阅读川端康成,总是艳羡其对于生活的敏锐捕捉。在作品《藤花与草莓》中,他看到婴儿吃草莓时稚嫩嘴唇中含着鲜红草莓的模样,不禁感叹起生命的鲜活美好。领悟到这份美之后,我的内心极度懊恼,因为这样的寻常场景我也曾见过多次,可每一次,我愚钝的内心都毫无波澜。我羡慕大作家的感性,哪怕是一片微小的羽毛、一丝轻柔的风,都可以在他的笔下体现出生活的真谛。而我缺少的,恰好就是川端康成这份可以在生活琐碎处觅得诗意的心情。
因为少了这样的敏感,所以总觉得动人的场景需要宏伟和壮观;因为缺失这样的灵性,所以总刻板地觉得小城充斥着落后和贫困。广泛引起热度的“县城化”让我们明白了原来所谓的小而逼仄从来不意味着死气沉沉,它充满了野性,拥有无限的生机。克拉克森开着自己的法拉利拖拉机在田里横冲直撞,他其实什么也不懂,但是他无比快乐。
于是我终于明白了,生活确实细碎,但是万物皆可成诗。(指导教师:张晗)
评点
文章通过对比克拉克森和当下一些年轻人的选择,以及自己对生活细节的忽视与川端康成的敏锐,深刻揭示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与对真实生活的忽视。这种对比不仅让读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促使人们反思并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