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流星划破苍穹
作者: 郑宇 张晗这部电影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印度数学天才拉姆努金生于1887年12月22日,是一个贫苦的印度少年,他有着超乎凡人的数学天赋,他能只靠直觉推出正确无误的、从未被人发现过的数学公式。为了不让自己推出的公式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年轻的拉姆努金在他的上司兼朋友的帮助下,联系了英国数学家哈代,后者邀请他来到英国,并于1914年推荐并资助拉姆努金进入剑桥大学深造。此后几年之内,拉姆努金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许多领域。31岁,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也是首位亚洲人会员。1920年4月26日,拉姆努金逝世,与圣雄甘地、诗人泰戈尔并称“印度之子”。
知无涯
这部电影所营造出来的学术氛围庄重得令人肃然起敬,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份对真理表现出来的敬重都一样令人动容。尤其是以当时的背景,一战战火初燃,文化尚未完全开放,人种、地区的歧视依然非常严重,面对枪林弹雨和白面孔高傲的鼻梁,拉姆努金和他的智慧完全可能埋没在炮火和蔑视里。而教授和剑桥,抛开了时代和偏见,拥抱了这份智慧。
于是,“无涯”一词,便不再是演算纸上正负无穷的数字,而代表了全人类对于知识和真理,超越偏见、文化、时空的狂热、敬畏和追逐。上天给了拉姆努金无双的智慧,又给予他有色的面孔和太多的累赘,幸运的是,这世界无涯的对学问的崇拜飞越时空,理解了他,接受了他,拥抱了他。而拉姆努金和他那天才的、无涯的智慧,也许便是对这份为学问孜孜以求的馈赠。
情无涯
拉姆努金锐气、聪敏,人生短暂而绚烂,是一个完全的天才——对于许多数学家工作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成就,拉姆努金形容自己“在祷告的时候从吉祥天女那里得知”。在人类的历史里,拉姆努金大概真正算是个受赠于天之人,用数字和公式演绎出伯牙的乐音、千里马的奔腾。
而哈代教授,严厉不失文雅、高贵不乏幽默,眉宇间流露出傲气和睿智,银丝里却深埋着善良和同情,对学问充满了绅士一般,尊敬、内敛而沉默的深爱。拉姆努金和教授,一个象征着直觉和灵感,另一个则代表着理性和严谨。当这两个无不包含着数学之美的特征发生碰撞,伯牙便与子期相遇,千里马便遇上他的伯乐,真理和智慧在火花里绽放。哈代教授,高傲而淡漠的他,面对整个世界的偏见,大半个学术界的嘲笑,沉默地付出,沉默地奔走,沉默地抵抗,沉默地拼尽全力,然后用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微笑,把一个急于在学术界站稳脚跟的年轻人最需要的东西用最美丽的方式绽放在他眼前,再完全不在意一样地撑伞走开。
阻碍重重
作为一个贫困的、没有文凭的印度人,他在学校里总被人看不起,他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被教授歧视。教授想通过叫他解答超出他知识储备的题目而刁难他,却因为下不了台而叫他滚出教室。他在悲伤之余,只能跑去立着数学伟人的雕像堂,啜吸着抚摸着牛顿雕塑的脚,像他在印度和妻子临别时做的那样。
与他共同进餐的英国学生就着他婆罗门的信仰而开玩笑,骗他吃下用猪油烤的土豆。他在得知它的制作方式后呕吐起来,伴着他们的嬉笑声落魄地走出食堂;被征入伍的同校英国男孩因为拉姆努金没有被征兵而对他大打出手,并把他口袋里为数不多的蔬菜踩碎。他只能捡起剩下的蔬菜,鼻青脸肿地去上哈代的课。
三一学院的领导们因为他的印度籍身份而一再反对授予他学士学位。就连哈代的同事都认为他是下等人,建议哈代要像训练牲口一样训练哈马努金。
无法解释的数学证明
因为提出相对论,爱因斯坦曾被认为是“神一样的存在”。但人们知道爱因斯坦不是神,因为至少他自己可以解释,那些想法来自科学推演。
而比爱因斯坦小9岁的印度男子拉姆努金,没受过正规教育,仅凭“直觉”写出四千多条数学“猜想”,不仅别人难以验证,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是怎么得来的,只答:“是女神告诉我的”。一百多年过去了,拉姆努金的那些猜想,得到越来越多的验证——那是超越时代的真知!
拉姆努金是印度的“数学之神”,出生于1887年,没受过正统的数学训练,凭“直觉”一生写出四千多条深奥的数学公式,却只活到32岁,是天妒英才还是人为悲剧?
运用示例
拉姆努金走向剑桥之路很令人感叹。每个人生赢家的故事或许都有相似之处,背后的经历虽然各有不同,但感人的故事也惊人地相似。拉姆努金的故事总使人想起文坛上的干谒和背后的无奈。我们没有拉姆努金自己写的任何“心路历程”,但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文人关于自己的感受而落下的笔墨来更多地理解拉姆努金。
唐朝大才子白居易16岁入京城长安赶考,以诗文谒见名士顾况。当时白居易大名未杨,顾况一开始便调侃起白居易的名字来:“长安物贵,居大不易”。但当读至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句时,大惊,赶忙改口赞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在顾况的赏识下,白居易考中进士,声震天下。
一点深知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何为无涯,是知识的无涯,是国界的无涯,更是生命的无涯。或许我们无法用生命去丈量知识的边界,也无法用生命去探寻真理的高度,但愿你此生都能无怨无悔,去追寻无涯的知识,去探索无涯的世界。
例文
直觉的无涯
□浙江省新昌中学 求可儿
在电影《知无涯者》的深邃光影中,我们见证了数学天才拉姆努金与导师哈代之间一段关于直觉与严谨的科学探索的深刻对话。哈代那句“直觉并不够,你所说的要站得住脚”,不仅是对拉姆努金天才直觉的理性审视,更是对科学探索本质的精辟概括。这一幕,不仅触动了观众对天才与努力的思考,也引领我们深入探索直觉与科学知识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直觉,这一看似缥缈无形的思维火花,往往被误解为纯粹的个人感受或天赋异禀的展现,难以在普遍的科学实践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正如拉姆努金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数学公式所展现的,直觉是创造力与灵感的重要源泉。它不拘泥于既定的框架,敢于跨越常规,提出前所未有的设想。在拉姆努金身上,直觉成为他通往数学奥秘之门的钥匙,即便这些公式需要漫长的时间去验证,其本身的提出已是对数学领域的巨大贡献。
然而,正如哈代所强调的,直觉虽宝贵,却非万能的解药。科学探索需要的是严谨的逻辑推理、系统的知识架构以及不懈的实验验证。丁肇中教授在发现“J”粒子的过程中,虽起始于直觉的指引,但最终的成功离不开后续科学方法的严谨应用与实验数据的支撑。这告诉我们,直觉是科学探索的起点,但要将这一闪念转化为现实的成就,还需借助科学知识与实践的力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验证。
斯宾塞的言论“天生的能力必须借助于系统的知识”,恰如其分地揭示了直觉与科学知识相辅相成的关系。直觉赋予我们创新的勇气和方向,而科学知识则为我们提供了验证这些想法的工具和路径。二者相互融合,共同推动着人类认知的边界不断扩展。
对于直觉的尊重与利用,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其神秘性的赞叹上,而应积极寻求将其融入科学探索的实践中。这需要我们拥有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并探索未知;同时,也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以便在直觉的引领下,进行有条不紊地深入研究。
电影《知无涯者》不仅是对拉姆努金这位数学天才的颂歌,更是对直觉与科学知识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既要珍视那些灵光一闪的直觉,更要脚踏实地,用科学知识去验证、去完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无涯的知识海洋中,不断前行,探索出更加广阔的天地。(指导教师:张晗)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