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生命的诗篇”写作指导
作者: 吴国梁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书写了一对姐妹扎根于家乡,谱写生命诗篇的故事。从这对姐妹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在艰苦的地方、困难的时刻,越能写就波澜壮阔的诗篇。这对我们了无诗意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请以“生命的诗篇”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话题”作文,材料由卷中现代文阅读Ⅱ《库布齐诗篇》的题目和主旨引申而来,旨在引导考生思考生命应该有的状态。小说提示考生,在艰苦的环境中,也可以拥有诗意的人生,由此引导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谱写生命的诗篇,这对考生有较高的价值引领。写作时既可以从概念的角度谈人生的含义,也可以谈谱写生命诗篇的意义,亦可以谈如何谱写生命的诗篇。值得注意的是试题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生命的诗意”有一定的契合。
结合材料提示,我们可以提取关键词“艰苦”“困难”“波澜壮阔”,可以得出结论:生活的“了无生趣”在于没有创造的欲望、力量与成果,而艰苦、困难可以激发人类内心的奋斗力量,更容易做出业绩,实现人生理想,为社会奉献价值。
中心语“诗篇”意蕴丰富:
1.诗篇有记录功能。同学们写的“诗篇”能体现“生命”丰富的经历、过程、收获、感悟;
2.诗篇有颂扬功能。诗篇可以用来凝聚共识,歌颂崇高,褒奖先进,弘扬正能量;
3.诗篇有流传功能。可以让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了解、感知、领会到这些人的事迹与精神。
参考立意如下:
在艰苦的环境中书写生命诗篇;用理想信念、浪漫的情怀谱写生命的诗篇;抛开风花雪月,书写“大我”的诗意人生;追求诗意人生,为个人(民族)发展提供动力。
经典素材
从古到今,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从未缺席!孔子曰“当仁不让”,孟子曰“舍身取义”;张载有“横渠四问”,范仲淹有“两字关情”;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林文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倘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
例文
路愈崎,诗愈奇
□河北省唐山一中 高泽川
漫天的风沙,吹不倒那对姐妹心中的神树,磨不灭二人治沙的决心。越是艰苦,越有波澜;越是晦暗,光越清晰;越是路崎,诗篇愈奇。
在生命的诗篇上,写就了对于压迫的抗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千年前的呐喊,只为推翻压迫,夺取自己的尊严与自由。这是生命之勇气的赞歌。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司马迁无惧迫害,你可以夺走我的生命,但抢不走我的尊严;你可以戕害我的身体,但抹不掉我不屈的灵魂!历史也见证了一个抗争压迫灵魂的崛起。阅尽史册,我们见证了每一个生命在艰苦中的挣扎,领悟了这波澜壮阔的诗意。
在生命的诗篇上,挥斥着对平凡的不甘。
我们羡慕英雄的崛起,也期许着有朝一日破茧成蝶,褪去平凡,即使“艰难困苦”,即便“千磨万击”。无论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还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无论是“风拂麦浪过千顷”的袁隆平,还是“青蒿一握水三升”的屠呦呦。我们看到,在面对挫折时,他们坚守初心,坚守不甘平凡,坚守生命的不凡诗篇。
在生命的诗篇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吧!
不知何时,生活的影像愈加重复,单调的生活,只剩乏味。经济与科技的高速的发展,让我们失去了“乐夫天命”“对花啜茶”的悠然,而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屈于平凡?不妨放下手中的事务,去领略光风霁月,感受久违的诗意!路愈崎,诗愈奇。别让生活失去诗意,每一个生命,都当谱写不凡、不朽的诗篇。
评点
文章充满力量与哲思的散文,体现以下特点: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相结合,既体现了跨越时空的共通性,又赋予了文章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意义,使得论述更加有力。
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意境深远,引人深思。同时,对古诗词的引用和化用,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思考深刻,启人心智:文章不仅停留在对生命抗争和不甘平凡的赞美上,更进一步地引发了对现代生活状态的反思。作者指出,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失去了对生活的诗意感受,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压迫和平凡。这种深刻的思考,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下水文
生命,在日月盈昃中写诗
□河北省唐山一中 吴国梁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有诗言:人,只有闪亮地活着,才能穿越笼罩世界的黑雾;只有永不停歇地创造,才能把生命谱写成一首诗篇。
写就生命的诗篇,眼中要有光芒。伟人曾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越是黯淡,越要看到光明。我们熟悉的每一句诗词,都是文化长河中闪烁耀眼光辉的星光;每一个诗人,都是文化银河中熠熠生辉的路标与基石。如果你走到绝境,失路而哭,王维会告诉你“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你顾虑重重,忧心忡忡,陶渊明会告诉你“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如果你担心前路,心有戚戚,冯道会告诉你“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眼中有光芒,世界就不黑暗,生命就有诗篇!
写就生命的诗篇,心中要有希望。希望,无问尊卑,不分大小,无远弗届。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刘玲琍,扎根讲台,坚持做一件事,就是让听障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学习开口说话。33年来,她教的80多名听障学生中有20多名考上了大学。“眼耳鼻舌身意,色香声味触法,用尽所有,为生命解锁。她从命运那里夺回一副又一副翅膀,带领孩子们飞离寂静的牢笼。”她用自己的爱给学生希望,她用生命的诗篇,给寒者以暖,让弱者图强。
写就生命的诗篇,脚下要有力量。一边踉跄前行,一边重振旗鼓;一边狂咽苦水,一边顽强生长。“跳桥救人外卖小哥”彭清林,面对跳江轻生的女子,从十余米高的桥上奋不顾身纵身一跃;衢州“早餐奶奶”毛师花5角早餐卖了27年不涨价,她走了,但留下的温暖仍在继续;董丽娜告诉世界,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读书可以抵达,最强大的肌肉是自己的心脏……那些努力向前的步子,发酵成温暖的能量,让我们义无反顾地前行,在大地上写下生命的诗篇,让我们无趣的人生豁然明朗。
这就是我们,路遥而不坠其志,行远而不改初衷;这就是我们,眼里有光芒,心中有希望,脚下有力量;这就是我们,让庸常的生活波澜壮阔,让无趣的生活有滋有味。
看,生命在日月盈昃中写诗——“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
评点
文章以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诗句作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主题——生命在不懈创造中能够成为一首壮丽的诗篇。这一开篇不仅引人入胜,还奠定了全文积极向上的基调。接着,作者从“眼中要有光芒、心中要有希望、脚下要有力量”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写就生命的诗篇。论述层层递进,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生命诗篇的丰富内涵。整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论述深刻,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丽和伟大,更激发了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未来的憧憬。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