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
作者: 杨吉喆日影高悬,我追逐梵高的脚步,来到美术馆,渴求视觉艺术给予我的冲击。我是来叩问的。
梵高的身影,如同他画作中的色彩,浓郁而鲜明。他的忧郁、他的痛苦,都化作了画布上那一抹抹不可忽视的色彩,呼唤着每一个驻足观赏的人去审视、去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这句话在我耳边回响,我尝试着走进他的世界,去理解那些蝴蝶如何穿越繁花,秋风又如何吹过乌鸦盘旋的麦田。
昏暗的走廊里,镁光灯的光在黑色的画框上跳跃,映照出观赏者专注的脸庞。我缓缓前行,发现随着脚步的深入,游客渐渐稀少。这让我感到一丝欣喜,也夹杂着一丝忧虑——他们,是否真的在寻找艺术?
我开始深思,艺术究竟是什么?是随波逐流的人云亦云,还是内心深处的独特感受?我漫步在展厅中,看着墙上挂着的精美作品,心中充满了困惑。我害怕自己的眼光变得模糊,无法再清晰地看到艺术的美。我尝试询问周围的人,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甚至令人啼笑皆非。我意识到,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但这份独特不应成为阻碍我们探寻美的借口。
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先生的“免俗”观点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我开始明白,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与追求。重新审视梵高的作品,不再只是简单地拆解和分析,而是试图去感受他创作时的情感与心境。我仿佛能看见他坐在咖啡馆里,笔触细腻地描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仿佛能感受到他因情所困、割耳自残时的痛苦与绝望。
就在这时,一幅蝴蝶的作品吸引了我的目光。它高悬于展厅中央,色彩斑斓、精妙绝伦。静静地站在它面前,仿佛进入了一个只属于我的世界。空气凝固了,时间仿佛也静止了。我凝视着那只蝴蝶,它拥有着星月夜的颜色,静谧而柔和。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梵高的声音,他在告诉我:“艺术的真谛不在于被世人理解或传颂,而在于能够触动人心、激发共鸣。”
离开了美术馆,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激动。艺术是永恒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反而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梵高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寻美、创造美。
而我也将继续我的叩问之旅,在艺术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行。只有真正理解了艺术的人才能感受到生命中最纯粹、最美好的东西。
评点
文章没有停留在对梵高作品的表面欣赏上,而是通过“艺术究竟是什么?”等问题的提出,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艺术的本质与意义。这种思考不仅提升了文章的深度,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朱光潜先生的“免俗”观点被巧妙地引入文中,成为作者理解艺术、追求艺术真谛的重要支撑。这一引用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广博的知识面。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和画面感。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将梵高的作品和自己的感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