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真章(三)
《泾溪》
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白话释义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意思是,泾溪中有礁石水流很急的地方,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船沉没、人遇害的消息;“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即反而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说有船沉没的消息。
按理说,在险峻的水道上发生船只“倾覆”的事故是正常现象,而水流平缓的地方相对安全。然而,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反常现象呢?其实就是源于我们对事件所持的主观态度。主观态度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结果。
古诗今解
这首诗通过泾溪的险与平,比喻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在逆境中,人们因为面临挑战,保持警觉和谨慎,从而避免失败和灾难;而在顺境中,由于环境相对安逸,人们往往容易放松警惕,忽视潜在的风险,最终导致沉沦。因此,无论何时,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警觉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
运用示例:唐朝杜荀鹤的《泾溪》,简单质朴,却道出一个哲理性的事实:舟行险流处,常因谨慎小心而平安无事;船走平流时,易因大意疏忽而颠簸沉没。其实,人生亦如行舟,不仅需要勇气和智慧,更需要耐心和坚持。在波涛汹涌的险境中,要学会借助风浪,顺势而为;在风平浪静的时刻,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被表面的宁静所迷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航程中,避开暗礁,驶向远方。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话释义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首句“垂緌饮清露”,借蝉之形与食,巧妙地将“贵”与“清”融为一体,为后文铺垫;次句“流响出疏桐”,描绘蝉声悠扬穿越高挺梧桐之景,既显梧桐之清雅,又寓意声音之远播有力。核心在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此句一语道破,指出名声远扬非依赖外物,而是源自高洁的品格与内在的力量。诗人以蝉自喻,传达出对高尚人格的赞美与自信,强调了内在美的重要性,激励人们追求高洁品质,自立自强,无需外界助力亦能成就非凡。
古诗今解
虞世南笔下的蝉,饮清露于高枝,声传远而无需秋风借力。在当下社会,这恰似那些凭借卓越才华与高尚品德,在各自领域内发光发热的人们。他们不依赖权势,不借外物,以自身实力赢得尊重与认可。它提醒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变迁,应始终专注于自我提升,以实力说话,而非盲目追求外在的包装与宣传。
运用示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误区,认为成功与认可仅仅依赖于外在的资源、显赫的背景或是难得的机遇。然而,虞世南的《蝉》却以其深邃的意境提醒我们:“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真正的成功与声望,并非源自外界的助力与恩赐,而是根植于个人内在的实力与卓越的品质。因此,我们应专注自我提升,不盲目追求外在包装。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