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人

作者: 吴韵汐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归有光

2.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鲁迅

其实,人生与上述的读书情形一模一样。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阐述人生如读书的过程中,李佳桐同学引用王阳明、泰戈尔、鲁迅等人物的言论及事迹,作为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论证更加充分有力。同时,这些论据的引用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和历史感。

作者明确提出了“繁华时与人共舞,阑珊处慎思悟我”的观点,强调了人生中的交流与独处、繁华与宁静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我与世界的平衡。

繁华时共舞,阑珊处悟我

□东北师大附属中学  李佳桐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其实,人生也是一本大书,我们阅读,我们批注,我们感受……人的一生就如同读书的过程:有静有动,有独思有交流。我们跋涉在不同的路上,见证着无数旅人在身旁匆匆而过,然后消失在歧路。但我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采撷天边的云,种下自己生命中最好的花朵。

人生如读书,可以如归有光所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那般的安静,又可以如鲁迅先生笔下那般“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的热闹。无论哪种,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收获。对待人生中不同的境遇,我们应当学会繁华时与人共舞,阑珊处慎思悟我。

“系马高楼垂柳边”,人生如读书,在人群中交流,在繁华处共舞。

人终究是群体动物,离群索居,闭门造车,只是被世界抛弃,而并非抛弃了这世界。正如《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家族,与世界隔离,经历数代的孤独,终究被世界遗弃。鲁迅先生正是在与众多社会人士的交流中决定弃医从文,执笔鞭挞国民千年以来的劣根性;马克思正是靠与民众的交流,摸清资本的本质,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的煌煌巨著。他们在繁华处共舞,从未忘记自我的思考,却又在交流与碰撞之中成就了崭新的自我。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生如读书,我们在宁静处积累,在阑珊处悟我。

世界如此喧嚣,熙熙攘攘中,独处成为了一种奢侈品,也成为了一种必需品。人在社会的浪潮之中,不应只随着流水浮沉,而更应有一种“弄潮儿向涛头立”的精神,学会安静、沉淀,塑造自我。王阳明在龙场的安静冥思后成就“心学”的诞生,泰戈尔在喜马拉雅山山麓的避暑小镇中顿悟而成为灵魂的歌者。繁华的尽头,是他们冥然兀坐的身影,感受这天地间的万籁有声。

揆诸当下,有多少人困囿于信息茧房,在虚假的繁华中彷徨挣扎?又有多少人缩身于社交平台之中,将自己隔离于真实的世界,沦落为网络的奴隶?这样的人生要么过于偏激,要么过于脆弱。我们不应囿于时代的局限而忘了自我,也不应困守心灵的一隅而忘了世界。平衡“与人共舞”与“慎思悟我”之间的关系,如此,方能读好人生这本无法回看的大书。

题写时光的扉页匆匆落下,在繁花锦簇的生活里不忘观照自己的内心,在灵魂的伊甸园中偃仰啸歌时不忘看向世界,方能掩卷无悔、不负人间。

李家全同学探讨了动与静在人生中的平衡之美,深入分析了人生境遇和人生选择对动静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动静之间找到内心的和谐与成长。这些思考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于指导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人生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欸乃行舟,千里走马

□东北师大附属中学  李家全

有的人热衷在人声鼎沸、觥筹交错中如鱼得水,有的人钟意于万籁俱寂、明月孤灯下默然无声。恰如千年前的赤壁,苏子与客枕藉舟中,让欸乃之声与潺潺流水伴与入眠;恰如无星无月的夜晚,辛弃疾与五十骑千里奔驰,将叛军首领献于金阙之下。

这两种生活哪一种更贴近生命?我想,我们可以从古人读书中找到答案。人生中需要“冥然兀坐”,也需要人声鼎沸,唯有在静与动、冷与热、低谷与高光中找到平衡,方可体味到世间百态、人生万千。

人生境况决定人的悲喜,展现独坐高楼或把酒言欢。

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用几部小说揭开美国社会的真相,成名之后却过起书中描写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在积蓄花完后,最终在饥寒交迫中死去。菲茨杰拉德见过最盛大的宴会,也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正是人生境遇决定他的人生起伏。

古人讲中庸,即事情应维持在适当水平,过犹不及。当菲茨杰拉德极尽奢靡时不会想到日后窘态,人生的动与静依人生境况而变。

范文正选择出仕,使西夏铁骑数十年远离北宋边地;李叔同出身富贵而毅然出家,终让世人铭记弘一法师“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瓦尔登湖依然流传着梭罗的故事,可没有人再选择离开汹涌的人潮,在湖畔享受静谧。

“树林里有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每个人都会在人生选择的岔路停留,是从众而行,还是“选择人迹罕至的一条”,追寻生命的宁静,都取决于一念之间,从此决定一生。

黄旭华于人迹罕至处埋头三十年而核潜艇问世;杨苡在百年风华时依然沉静,怀念她的呼啸青春,依然甘于享受平凡。动与静,本是人生常态,动后静自来,静后动方生。我们享受这动与静,方得人生百味尝遍,洗尽铅华之从容。

当人们在灯红酒绿的喧哗中迷了眼,当人们在漫漫夤夜里灯花落尽,酒入愁肠,我们不应忘记,在每一场热闹后,修篱种菊是常态;在长时间的默默无闻后,一飞冲天不会缺席。人生,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登舟徐行,乘马驰骋,变化中方见大好风景。

(编辑:于智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