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朋友圈”
都听说过预制菜,但你听说过“预制朋友圈”吗?所谓“预制朋友圈”,就是提前准备好发布在朋友圈的素材,然后在不同的时间、定位发布。一位博主曾发布视频,展示其如何在一天内完成国庆七天朋友圈素材的拍摄,迅速引起广泛关注。视频中,该博主6个小时拍出了1536张照片,变换多种造型与背景。更为详尽的是,连朋友圈文案都准备好了。还有更夸张的,有网友通过一次外出游玩,储备下五年之久的朋友圈素材。这一系列现象引发公众热议,感叹如今连朋友圈都能预制了,还有什么是真的?
预制的朋友圈,看上去高级、精致且完美无瑕,却拉远了与真实生活的距离。生活的意义在于亲身体验和感受,而非刻意营造的“人设”。
文本解读
角度一:网络时代的认同需求。
“预制朋友圈”,其实是构建一个看似完美无缺的虚拟形象,以此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在追求虚拟形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深层次的社交焦虑。人们害怕在社交网络上显得不够有趣、不够成功,因此借助“预制朋友圈”来塑造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人们忽略了真实自我的价值,感到更加孤独和不满足。
角度二:社会生活的比较心理。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透明化”。因为担心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形象不够出色,一部分人时常感到无形的竞争压力,从而想方设法来“精装”自己的朋友圈,以此显得“我不比别人差”。
角度三:不完美才是人间真实。
不必为了追求表面的完美或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戴上面具,大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少一些焦虑,多一些洒脱,才能以更坦然和从容的姿态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这世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完美,像毛坯房一样“灰扑扑”的日常或许才是大多数。
角度四:找寻社会性与独特自己的平衡。
在这场关于“预制朋友圈”的辩论中,我们仿佛站在了一座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社交天性”,另一端则是“个性自我”。选择站在天平的哪边,往往让我们陷入两难的境地。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都是“社会化个体”与“个性化个体”的结合。
素材链接
2024年,“毛坯人生VS精装朋友圈”的话题刷屏网络,大家纷纷晒出自己“一地鸡毛”的现实和“精美”朋友圈的差异对比。在黄鹤楼旁,妆容精致的身影拥挤重叠,和朋友圈中与蓝天白云共舞的绚丽照片形成鲜明对比;在泰山之巅,一个个疲态尽显、不顾形象席地而坐的身影,与社交平台上香槟配日出的浪漫奔放无法联系。身处社交媒体的浪潮,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场场精心编排的戏剧之中,每个人都在努力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力求展现出最完美的一面。然而,当我们揭开这层华丽的包装,便会发现生活的真相往往并非如我们所见的那般光鲜亮丽。那些看似美好的瞬间,不过是疲惫日常中,为了寻求一丝慰藉而精心编织的“精装”幻想罢了。
运用示例:《群体性孤独》一书指出,尽管社交网络借助各种软件,让我们能够避免展示自己的弱点,但这也剥夺了我们以更真实的状态面对他人的能力。预制朋友圈,展示出的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演出,而非真实生活的全貌。我们应当保持对生活的感知与表达能力,珍惜与亲朋好友之间的真实交流,让社交媒体成为连接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桥梁,而不是隔阂。毕竟,朋友圈可以“修饰”和“加工”,而真实的生活是无法预演的。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