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无处不在

北京时间2024年 10 月 8 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 202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以表彰他们在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方面奠基性发现和发明”。

文本解读

角度一:坚持自己。

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辛顿表示:“我没有想到”。毕竟,辛顿的学术道路并不平坦,他在这之前已坐了长达30年的学术冷板凳。

如今被誉为“AI教父”的辛顿,从1972年到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攻读人工智能博士起,他选择的神经网络研究方向就一直不被学术界看好,认为是没有未来、注定失败的一条路。

在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热门领域,我国大学也纷纷开设相关专业,但在当年却是绝对的冷门,甚至完全看不到未来。

对此,当年的辛顿却不以为然,他将此归结为少年时经历的环境所致。辛顿的父母是无神论者,却将他送去了一所宗教学校。在那儿,周围的人们都相信上帝,除了辛顿。因此,辛顿早已经习惯自己总是跟别人不一样。

辛顿在一次访谈中表示,这样的经历对科学家是非常好的训练,让你对自己的观点充满信心,每个人都可能是错的,你需要坚持自己的主张,直到实现它或者否定它,做科学就需要这样的精神。

角度二:AI技术愈发重要。

这一奖项的颁布,充分体现了 AI 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一方面,AI 已经成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工具。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在积极借助 AI 技术进行探索和创新。例如,在物理学中,AI 帮助物理学家在海量数据中寻找新的粒子;在化学领域,AI 被用于预测蛋白质结构和设计新材料。另一方面,AI 技术的发展也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科学研究往往依赖于实验和理论推导,而 AI 技术则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学习,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模式,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

角度三:科学研究需要社会大环境。

有人会说,辛顿能成功是个案,人生能有几个30年?走“热门”道路,还是风险最小的。但这恰恰就是我们亟须正视的认知困境。如果坚持这样的成才观、成功观,如果一直都是这样的社会氛围,就很难真正涌现出创新拔尖人才来。

运用示例

1.追逐热门,盲目从众,是当前不少学生和研究者的共性问题。这当然是短视与功利的,一是盲目追逐热门,就会忽视自己的兴趣,没有了主见;二是只重视眼前利益,没有未来眼光,就难以实现长远发展,更遑论成为某个领域的拔尖、领军人才。

2.回看百余年的时间长河,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大胆创新、不懈奋斗,给世界留下了丰富又灿烂的科学遗产。从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到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他们的突破性研究带领着人们探索宇宙,揭开了未知世界的神秘面纱,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素材链接

百余年中,物理学奖也是华人拿奖最多的奖项,包括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等。其中,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于2024年8月4日,在旧金山去世。

1957年,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与杨振宁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介绍称,该理论彻底改变了世人对对称性的认识,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道路上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这也是华人首获这一世界最高科学荣誉。

(编辑:于智博)

上一篇: 探险不能“铤而走险”
下一篇: 热点速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